![]()
最近这几天,深圳因两件看似不相关的事,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一位是穿梭在大街小巷、用卷尺丈量城市细节的“卷尺哥”,另一位则是在社交媒体发文吐槽机场服务的台湾歌手郑智化。
两人一“测”一“评”,从不同侧面共同诠释了一个深入人心的概念——“深圳速度”。
“卷尺哥”网名“跨行买手”,两年多来,他手持卷尺,走遍深圳的街头巷尾,发嘃了上千条短视频,聚焦城市公共设施的种种细节:
开裂的井盖、翘起的金属片、松动的砖块、道路衔接处的不合理设计……他不仅发现问题,更用一把卷尺将问题具象化。
令人惊叹的是,他的视频往往能触发“秒级响应”。
多则三天,少则数小时,他所反映的问题便会得到相关部门的整改、维修或移除,有些甚至连夜施工,次日就已焕然一新。
例如,10月20日早上7点,他指出了盐田区某处路面破损严重,存在安全隐患。结果第二天上午9点多,施工队已进场修复。
评论区里,网友们纷纷感叹:“不愧是‘深圳速度’!”
不少人好奇,是不是有领导专门“盯”着“卷尺哥”的账号?
深圳市政部门回应称,并没有专人“盯账号”,但有一套成熟的“盯着民生事项的机制”——这正是深圳探索的“未诉先办”机制。
这套机制主动对接抖音等40多个主流互联网平台,目前已主动发现线索17万余条,建立起“监测—办理—反馈”全流程闭环,积极回应市民关切。
无独有偶,10月25日,台湾歌手郑智化在微博发文,痛斥深圳机场对残疾人的服务“最没人性”。
他详细描述了自己登机时的遭遇:升降车与机舱地板之间存在25公分的高度差,轮椅无法推进,自己也难以跨入机舱,而操作人员却冷眼旁观。
他最终只能“连滚带爬”进入飞机。
事件迅速发酵。当天,深圳机场就在其微博下公开致歉,并启动核查。
深夜,机场发布通报,解释因安全规范要求,登机车与舱门需保持20厘米高度差,确实给轮椅旅客带来不便。
更重要的是,机场并未止步于解释,而是迅速推出整改措施:自当晚起,尽可能为轮椅旅客安排廊桥登机,增派保障人员,并试点使用带坡度的登机连接装置。
10月27日,郑智化再次发声,为“连滚带爬”一词致歉,并肯定现场工作人员的服务。
但他也强调,事件引发的对少数群体利益的关注,“比我个人感受意义更大”。
从“卷尺哥”的卷尺,到郑智化的一声“怒斥”,两起事件最终都指向同一内核——城市治理的温度与响应。
在“卷尺哥”的故事中,温度体现在对市民“小意见”的尊重。
一个破损的井盖、一块翘起的地砖,看似微小,却直接关系到市民的出行安全与城市的生活品质。
市政部门不推诿、不拖延,用行动诠释何为“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而在郑智化事件中,温度则体现在对特殊群体需求的倾听与改进。
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不仅在于楼宇的高度、经济的增速,更在于它是否愿意为每一个人——包括残障人士——留下尊严与便利。
有网友评论说:“‘深圳速度’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速度,更是城市回应民生的速度。”
也有人写道:“从‘深圳速度’到‘深圳温度’,这座城市正在重新定义什么是现代化治理。”
事实上,城市治理的终极目标,不只是宏伟的建筑与宽阔的马路,更是让每一位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怀。
当普通市民愿意成为城市的“质检员”,当每一级政府都能高效回应民生诉求,城市便在这种“双向奔赴”中,生长出更多的温暖与力量。
而这,大概就是今天“深圳速度”最动人的样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