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人工智能的崛起,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也在悄然转变。AI已经成为教育和科学变革的新工具,‘要不要用’不再是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用’。AI时代的大学时光一定有别于过往。“这是中科院院士张希先生的一段话。
正如讲话中提到的,人工智能教育已经成为全学段教育的重点。国务院在八月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鼓励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无人区”。
当“人工智能+”行动从政策蓝图走入产业实践,AI技术像电流一样渗透进制造业的智能产线、医疗的影像诊断、城市的智慧治理——我们突然发现,这场“赋能革命”的深处,始终涌动着一个核心命题:谁来为千行百业的AI化提供“源头活水”?
![]()
答案当然是各大高校。高校作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自然肩负起“源头活水”的发源作用。而在国内领域,吉林大学自1977年便由王湘浩院士率先举起AI研究大旗,四十余年来持续深耕,不仅积累了雄厚的科研积淀,更构建起一套以学生成长为核心的培养体系。
![]()
吉林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并非近年跟风,而是有着贯穿数十年的传承与深耕。早在1977年,王湘浩院士便在国内率先开展人工智能研究,为吉大奠定了先发优势;2018年,为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学校正式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标志着AI人才培养进入系统化阶段;2019年,学院人工智能本科专业获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内35所首批获准设置该专业的高校之一;2022年,又成功获批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与电子信息(人工智能领域)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形成了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链条,为学生提供了长期深耕的学历路径支持,避免了新兴专业可能存在的课程零散、进阶通道不畅等问题。
![]()
完整的学历体系为学生提供了长期深耕的可能,而该学院在培养模式上的创新,则进一步让不同发展目标的学生都能找到适配的成长路径。其中,2024年正式启动招生的王湘浩试验班(人工智能),便是人工智能学院针对追求学术深度、立志在AI领域长期钻研的学生打造的精英化培养载体。
该试验班首届招生仅15人,采用“本研贯通”培养模式,不仅为学生单独制定了更侧重学术深度与交叉融合的培养方案,还实行培养过程动态进出机制——既保障了班内始终保持高水平的学习与研究氛围,也为学生提供了更灵活的调整空间。更值得关注的是,王湘浩试验班明确实现了保研资格全覆盖,这意味着进入试验班的学生无需为升学名额过度焦虑,可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核心理论学习、前沿课题研究中,更早开启学术成长周期。
除了王湘浩试验班的精英化培养,该学院也为全体本科生构建了兼顾普遍性与个性化的成长保障。针对所有本科生,采用“精英式”、“小班化”、“导师制”与“实践教学”、“项目培养”相配合的培养模式,为每位学生分配学业导师,核心专业课基本采用小班教学,鼓励学生提前进入研究生导师的课题组或项目组学习,通过实操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这种“理论+实践”的双重引导,让不同基础、不同目标的学生都能获得适配的成长支持。
![]()
这些围绕学生成长构建的培养资源,最终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在升学与就业方面,学院2022届、202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落实率均达到100%,2024届本科生深造率更是高达90%——毕业生既能通过保研或申请进入国内外名校继续学术深造,也能顺利进入华为、腾讯、一汽等企业从事AI相关工作。
“问君哪有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高校作为科技创新主阵地,应当发挥领头作用,而吉林大学用四十年的科研积淀背书,在人工智能方面早已遥遥领先,但又不甘于现状,于是试验班横空出世。这种均衡培养且有重点的培养模式,更是为学生提供了一记“强心针”,值得有志于AI的学生重点考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