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南海是我国周边最广阔的一片海域,但某个国家的航母经常会不请自来,不过就在10月26日,某国的航母战斗群就在南海丢了面儿——有两架舰载军机掉落海中坠毁报销了。
![]()
美军 “里根” 号航母当天的训练任务从清晨 6 时 30 分开始。根据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后续发布的 “事故初步报告”,当天计划开展 “舰载机起降与编队协同训练”,涉及 F-35C 隐身战机与 EA-18G 电子战飞机两类机型,训练区域划定在南海北部某海域,距离我国黄岩岛约 240 海里。
第一起事故发生在上午 9 时 12 分。一架编号为 169154 的 F-35C 战机完成训练科目后,在返回 “里根” 号航母甲板降落过程中出现异常。美军事故报告描述,战机在距离甲板约 500 米处突然 “姿态失控”,左翼出现不规则摆动,飞行员多次尝试修正无果后,战机以 “左倾 30 度” 的姿态坠入航母左侧海域。飞行员在坠海前 10 秒成功弹射,随后被美军搜救直升机救回,仅受轻微擦伤。
![]()
30 分钟后的 9 时 42 分,第二起事故接踵而至。一架编号为 168987 的 EA-18G 电子战飞机在完成 “电子干扰模拟训练” 后,同样在降落阶段出现故障。与 F-35C 不同,这架 EA-18G 在接近航母时,航电系统突然报警,仪表盘显示 “通信与导航信号丢失”,飞行员试图紧急拉升复飞,但战机引擎推力出现 “间歇性下降”,最终在距离航母甲板约 800 米处坠入海中。该飞行员弹射后约 12 分钟被搜救人员找到,身体状况稳定。
![]()
两起事故发生后,“里根” 号航母立即暂停所有训练任务,启动 “一级事故响应”。美军第七舰队在 10 月 26 日中午 12 时发布简短声明,确认 “发生两起舰载机坠毁事件,无人员死亡,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但未透露更多细节。现场目击者拍摄的视频显示,事故发生后,“里根” 号航母周边有多艘护航舰艇展开 “环形警戒”,同时出动多架直升机对海域进行搜索,疑似寻找战机残骸。
![]()
装备特性与事故疑点
此次坠毁的 F-35C 与 EA-18G,均为美军航母舰载机部队的核心装备,但两者的事故表现存在明显差异,暗藏诸多疑点。F-35C 作为美军第五代隐身舰载机,2019 年正式部署航母,单价约 1.3 亿美元,具备隐身突防、电子战与多任务作战能力,截至 2025 年 10 月,美军共装备 280 架 F-35C,此前在南海仅发生过 1 起坠毁事故(2022 年 1 月,“卡尔・文森” 号航母)。
根据美军内部流出的 “F-35C 事故初步分析”(10 月 26 日晚更新),该战机坠毁前,飞控系统曾向航母传输 “左翼飞控舵面故障” 的预警信号,但地面维护人员在起飞前的检查中未发现任何异常。更值得关注的是,事故发生时,F-35C 的 “自动着舰系统”(ALS)处于开启状态,该系统本应辅助飞行员精准降落,却在关键时刻 “未作出有效修正”,这与 2022 年那次坠毁事故的故障表现截然不同。
![]()
EA-18G 作为美军唯一的舰载电子战飞机,主要用于 “压制敌方雷达与通信系统”,单价约 1.05 亿美元,具备 “电子干扰 + 反辐射攻击” 双重能力,此次事故是该机型 2009 年服役以来首次在南海坠毁。美军事故报告指出,EA-18G 坠毁前的 “通信与导航信号丢失” 并非个例 —— 当天参与训练的其他 3 架 EA-18G,均出现过 “短暂信号波动”,但未达到影响飞行的程度。有美军电子战军官匿名透露,“EA-18G 的抗干扰能力本应是最强的,此次出现信号丢失,很不寻常”。
![]()
两起事故的共同疑点在于 “时间与空间的高度集中”。30 分钟内、同一海域、不同型号的战机连续坠毁,且均发生在 “降落阶段”,这与美军以往 “单起事故多为机械故障或人为操作失误” 的规律不符。美国《海军时报》10 月 26 日援引军事专家的分析称,“若排除人为操作失误,两种不同机型同时出现故障,可能指向外部环境因素,如电磁干扰、极端天气等”。
![]()
初期结论与搜救行动
事故发生后,美军迅速启动多维度调查与搜救工作。10 月 26 日下午 14 时,美军第七舰队成立 “专项调查小组”,成员包括飞控系统专家、电子战技术人员与航母甲板操作教官,计划在 15 天内提交 “初步调查报告”。调查小组的核心方向包括三方面:一是战机维护记录与起飞前检查流程,排查是否存在 “维护疏漏”;二是航母 “自动着舰系统” 与 “塔台指挥系统” 的运行数据,确认是否存在 “系统协同故障”;三是事故发生时的海域环境,包括气象、海况与电磁信号环境。
![]()
搜救方面,美军投入大量资源寻找战机残骸。10 月 26 日下午至晚间,“里根” 号航母及其护航的 “提康德罗加” 级巡洋舰 “夏洛” 号(CG-67)、“阿利・伯克” 级驱逐舰 “巴里” 号(DDG-52),在事故海域展开 “网格化搜索”,同时出动 P-8A 反潜巡逻机与 MH-60R 搜救直升机,利用声呐与光学设备探测海底残骸。截至 10 月 27 日上午,美军仅找到 F-35C 的部分尾翼残骸,EA-18G 的残骸仍未发现。美军第七舰队发言人在 10 月 27 日的记者会上表示,“将持续扩大搜索范围,同时评估残骸打捞的可行性”。
![]()
值得注意的是,美军在调查中 “刻意回避电磁干扰话题”。当被问及 “是否考虑外部电磁干扰导致事故” 时,第七舰队发言人仅回应 “所有可能因素均在调查范围内,目前不便猜测”,未给出明确答案。但美国《防务新闻》10 月 26 日报道称,美军已秘密请求日本与菲律宾提供 “事故发生时段的南海电磁信号监测数据”,疑似在排查 “非美军来源的电磁信号”。
![]()
技术逻辑与南海环境
从技术角度看,电磁干扰确实可能成为战机坠毁的诱因。现代舰载机的飞控、通信、导航系统高度依赖电子设备,若遭遇强电磁干扰,可能导致系统 “误判” 或 “失灵”—— 例如,飞控系统可能错误接收 “舵面偏转指令”,导致战机姿态失控;导航系统可能丢失卫星信号,无法精准定位航母位置,影响降落安全。EA-18G 虽具备电子战能力,但其自身电子设备也存在 “抗干扰阈值”,若遭遇超过阈值的强电磁信号,仍可能出现故障。
南海海域的电磁环境复杂,为干扰事件提供了客观条件。一方面,南海周边国家近年来纷纷加强 “电子战能力建设”,部分国家部署了陆基、海基电磁干扰设备,可对特定海域实施 “区域性电磁覆盖”;另一方面,南海海域的民用电磁信号(如渔船通信、海上油气平台作业信号)与军用信号交织,可能形成 “信号杂波”,若舰载机抗干扰能力不足,可能出现 “信号识别错误”。
![]()
美军此前在南海曾多次遭遇 “电磁信号异常”。2024 年 8 月,美军 “罗斯福” 号航母(CVN-71)在南海训练时,多架 F/A-18E/F 战机出现 “导航信号漂移”,最终被迫取消训练;2025 年 3 月,美军 P-8A 反潜巡逻机在南海东部海域飞行时,通信系统短暂中断,事后调查未找到明确原因。这些事件虽未造成事故,但已反映出南海电磁环境对美军装备的潜在影响。
不过,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证明 “此次事故与电磁干扰有关”。军事专家指出,“要确认电磁干扰,需找到‘干扰源信号特征’与‘战机故障数据’的关联性,例如,战机电子设备记录的‘异常电流’‘信号波形畸变’等,这些数据需通过打捞残骸或调取航母监测记录获取,短期内难以确认”。
![]()
结语
截至 10 月 27 日晚,美军仍在南海事故海域开展搜救与调查,“里根” 号航母的训练任务尚未恢复。这场 30 分钟内的连续坠机事故,不仅让美军航母的 “南海存在感” 遭遇挫折,更暴露了其舰载机部队在复杂环境下的 “脆弱性”。未来,随着南海电磁环境的进一步变化,美军装备能否适应,或将成为其 “南海战略” 面临的新挑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