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涉嫌发送诈骗短信,现在必须配合调查!”一通电话让澳门求学的香港女大学生瞬间坠入深渊。短短两个月内,她分两次向骗子转账800万港元(约733万元人民币),直到银行提醒家人“汇款可疑”才惊觉被骗。为何高学历年轻人也会中招?这场精心设计的骗局背后,藏着每个家庭都该警惕的攻心术。
![]()
image
事件还原:一场精心设计的“刑事指控”骗局
![]()
image
今年8月,这名女大学生接到自称“内地执法人员”的电话,称其内地手机号涉嫌群发诈骗短信。电话被转接至“公安”后,对方要求她通过视频配合调查,并出示伪造的证件与文件。在密闭的视频环境中,骗子以“案件保密”为由禁止她联系外界,同时要求支付400万港元“保证金”,还教唆她以“留学费用”为由向父母索款。得手后,骗子又以“案情升级”为由索要第二笔400万港元。直到10月23日,因银行发现异常通知其家属,这场持续两个多月的骗局才被揭穿。
![]()
image
套路拆解:公检法诈骗的“三板斧”
虚构权威身份施压:骗子通过伪造证件、转接电话等手法伪装成执法人员,用“涉嫌犯罪”“案件保密”等话术制造恐慌。本案中,受害者因对内地司法程序不熟悉,更容易被“视频办案”的假象震慑。
操控受害者行为链:要求受害者处于隔离环境(如视频连线),切断其与外界的沟通渠道。同时利用父母对子女的信任,编造“留学缴费”等合理借口降低警惕性,并强调“保密协议”阻止核实。
精准利用人性弱点:留学生群体与家长存在信息差,骗子以“影响学业”“遣返”等后果施压。本案中,骗子甚至分两次索款,利用“沉没成本效应”让受害者越陷越深。
防骗破局点:澳门警方提醒中的关键启示
澳门司警局多次强调三条铁律:凡要求视频办案必是诈骗,公检法机关绝不会远程操作资金审查;凡提及“保证金”“安全账户”必是诈骗,司法机关不存在此类流程;凡索款必双向核实,家长接到子女异常汇款请求时,需通过校方或原有联系方式确认。
全民反诈:从个案到系统性防御
个人需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并开启预警;家庭应定期同步防骗知识,尤其关注留学生群体;社会层面需加强跨境资金流向监控。记住九字原则:不轻信、不转账、多核实。这场800万港元的悲剧,提醒我们:骗局的终极漏洞,永远是人心深处的恐惧与信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