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砼护栏全液压式安全操作平台
作为《四川省高速公路网布局规划(2022-2035)》13条纵线主动脉之一,镇巴(陕西)至广安高速公路(以下简称“镇广高速”)是川东北经济区与秦巴山区路网升级的关键战略工程。其建设可追溯至2014年6月30日——省政府第5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将该项目纳入四川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14年-2030年);项目由蜀道高速集团主导投资、四川路桥承建,线路总长250.825KM,总投资约489亿元,分镇巴(川陕界)至王坪段、王坪至通江段、通江至广安段3段推进。
![]()
环保及交安工程成品展示
镇广高速主线设置47座桥梁、5座隧道、9处互通立交、6处收费站及2处服务区。达州境内通车段约72.9KM,覆盖达川区(约17.6KM)、渠县(约55.3KM),是镇广高速贯通南北的核心节点。当前,达州段土建工程已基本收官,交安、机电、房建等配套工程正全面铺开,建设热潮持续涌动。
“下一步,我们将统筹要素保障、优化施工组织,以‘多班倒、人停机不停’的作业模式加大人力物力投入,严守质量安全关,确保今年底达州至广安段全线通车。”四川镇广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达州境负责人尹劲松表示。据悉,项目建成后,镇广高速将串联巴万、巴达、营达等5条高速公路,构建巴中、达州、广安三地“双通道”格局——向北直通陕西形成出川大通道,向南衔接重庆形成出海大通道,为川东北经济区发展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强劲交通动能。
成都建工项目部:以“匠心+担当”铺就达州南北通衢
金秋时节,达州市渠县万寿镇的山坳间,镇广高速通广段的施工现场仍热潮涌动:摊铺机匀速推进熨平路面,工程车穿梭于山间便道,安全帽的荧光在林影间格外醒目。作为达州交通路网的“纵向脊梁”,这段由成都建工路桥建设有限公司承建的高速路,正以冲刺姿态向年底通车目标迈进。项目部扎根渠县近两年,不仅啃下了山区高速建设的“硬骨头”,更以“建路惠民”的实际行动,书写着企业与地方的鱼水深情。
纵向通衢:填补路网空白
渠县12乡镇迈入“高速时代”
渠县现有营达、南大梁两条横向高速,镇广高速的落地,恰好补上了川东北城市群“纵向连通”的短板——而成都建工路桥承建的通广段D合同段,正是这条“纵向脊梁”的关键一段。
“我们负责的标段桩号从K220+900到K270+000,主线全长49.1公里,其中31.1公里落在渠县境内,贯穿万寿镇、渠北镇等12个乡镇。”项目部办公室主任马正明站在路基高点介绍:“以前从渠县去重庆,得走国道绕到广安市广安区花桥镇上高速,一趟要2小时40分钟。等这条路通了,车程能压缩到1小时20分钟,直接缩短一半。”
对渠县而言,这条高速的意义远不止“省时”:当地的黄花、柑橘等特色农产品,以往因运输时效受限,难以拓展重庆、成都市场;高速通车后,“田间到餐桌”的流通时间将大幅缩短,沿线乡镇的产业发展也将迎来“高速红利”。
啃下硬骨头:BIM赋能
破解山区建路“三重难”
渠县段多为连续蜿蜒山区,线路高差大、进场通道窄、沿线村庄密集——这给施工带来了“地势险峻、交通困难、环境复杂”的三重考验:路基最大挖填方高度超40米,部分区域涉及滑坡体治理;进场需借道狭窄村道,材料运输效率极低;周边房屋、企业密集,征地协调难度大。
“要是用传统方式,光前期测量和征拆就得耗半年。”项目总工程师谢全鸿说,项目部以BIM技术为核心,搭建了多平台协同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直接破解了这些难题:通过无人机正射影像技术,提前完成了便道设计、大型临时设施选址,节约测量外业时间3个月,提高征拆效率30%,实际节约成本约270万元;借助BIM+GIS平台,现场管理人员能实时查看施工区域的三维模型、进度数据,及时调整作业方案,仅这一项就节省施工成本200万元,缩短局部工期3个月。
BIM技术还实现了“虚拟建造”:关键工序通过可视化模拟提前规避风险,比如滑坡体治理段的支护方案,经BIM模拟优化后,施工安全性和效率均提升25%。“现在我们的构造物合格率能达到98%以上,基本避免了返工。”谢全鸿补充道。
匠心筑路:新技术“加持”
打造高速“示范标杆”
作为成都建工集团参与投资建设的第一条高速公路,项目部在“新”字上做足了文章——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让这条山区高速成了行业“示范样本”。
从K220+900到K230+000的10公里路段,是项目部打造的“高标准示范段”。“行业路面平整度标准是0.7毫米,我们这段路控制到了0.55毫米。”助理工程师宋希文蹲下身抚摸路面,“这个精度能让行车更平稳、噪音更低,安全性也更高——目前已施工的路段,都达到了这个示范标准。”
在细节处,“科技范”同样拉满:水泥搅拌桩施工用上了数字化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水泥用量、搅拌深度等数据,杜绝了“断浆、深度不足”等质量隐患;桥梁支座垫石测量则采用无人机装置,20秒就能完成一块垫石的精准测量,既避免了工人爬盖梁的安全风险,效率也比人工测量提升了6倍。
以人为本:把“安全感”“归属感”装进项目部
项目部的50余名管理人员中,涵盖了道路、桥梁、安全等专业人才;而一线的500多名工人里,200多人是渠县本地人——“留人先留心”,是项目部管理的核心逻辑。
“安全是底线,每天早会第一件事就是讲安全,工人人手一本安全手册,每月至少开展两次安全培训。”谢全鸿说,针对架桥等高空作业,项目部会做“一对一”安全技术交底;梁厂的设备必须人脸识别才能启动,只有持证工人能操作。从开工至今,项目部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夏季施工时,项目部实行“错峰作业”:早上5点至9点、下午4点至8点开工,现场常备藿香正气水、西瓜等防暑物资。“我们还定期搞防汛、消防应急演练,上次山火救援能这么快响应,就是演练练出来的。”宋希文补充道。
渠县工人张建国说:“以前我在广东打工,听说家乡修高速就回来了。每天看着这条路一点点成型,心里特别踏实。以后亲戚朋友走这条路,我就能骄傲地拍胸脯说‘这是我修的’!”
扎根渠县:建一条路,暖一方人
修路的同时,项目部还把“服务地方”刻进了日常:沿线70多个村,都通了项目部免费修建的生产便道;有村民反映涵洞太矮、农用车无法通行,项目部当即调整设计调高涵洞;2024年9月3日,中滩镇林湾村九社发生山火,项目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水车、灭火器赶赴现场,配合属地政府扑灭山火,避免了火势蔓延。
“当时我们在工地巡查,看到红线外500米处冒烟,马上通知了政府,然后应急队10分钟就到了现场。”马正明回忆,“作为国企项目部,扎根在这里,就得和村民共患难。”
这些暖心小事,让项目部成了沿线群众的“自家人”:村民常送来自家种的蔬菜,遇到征地协调也主动配合——“他们修的不只是路,更是我们的‘幸福路’。”万寿镇一位村民说。
冲刺收官:年底通车“高速红利”近在眼前
目前,项目部正冲刺本月内全面完成施工,路面摊铺、交安设施安装等工序已进入收尾阶段。“我们增加了班组、倒排了工期,确保年底通车。”马正明说。
作为成都建工集团拓展川东北市场的重要项目,镇广高速通广段的建设,不仅展现了国企的施工实力,更以“匠心+担当”的姿态,为达州的区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待年底通车时,这条蜿蜒于川东北山间的“纵向通衢”,将载着渠县乃至达州的发展希望,驶向更广阔的未来。
镇广高速C11项目部:红途筑安魂 匠心绘通衢
秦巴山脉层林尽染,渠江两岸热潮涌动。在全国首条红色主题高速公路镇广高速通广路段(白衣互通至虎城枢纽互通)的建设现场,四川路桥交通工程有限公司镇广高速C11项目经理部正以冲刺姿态推进交安、绿化、机电工程收尾。作为重点标段配套建设力量,项目部扎根达州红色热土,以党建为引领、以安全为底线、以创新为引擎,将“红色基因”融入工程建设的每一处细节,为这条承载革命记忆与发展希望的交通大动脉披上“安全衣”,戴上“美妆容”。
党建领航:把堡垒筑在施工最前沿
“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镇广高速C11项目部常务副经理邱雁的这句话,不仅是项目建设的核心密码,更是全体人员的行动指南。项目部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让党旗在施工一线高高飘扬。通过设立“党员先锋突击队”,在交安、绿化、机电工程的关键环节开展专项攻坚;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安全示范岗”,划定“党员责任区”,把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作业面,实现关键任务有党员领着干、关键工序有党员盯着管、关键环节有党员把着关。
党建引领下的安全管理更加扎实。项目部成立由党员骨干牵头的安全生产小组,制定全覆盖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安全责任细化到每个岗位、每道工序。“从进场到作业,安全防线必须层层筑牢。”专职安全员、党员安全示范岗赵存阳介绍,工人入场必须通过三级安全教育考核,高血压等不适宜高空作业者一律调岗或劝退;每日施工前召开5分钟班前会,不仅明确作业内容,更要逐一评估工人身体状态,坚决杜绝“带病上岗”。
自开工以来,项目部坚持将党建与安全生产深度融合,始终将安全置于首位,以实际行动守护着每一位建设者的平安,为项目高质量推进提供坚强保障。
科技赋能:用创新破解施工难题
“以前修高速,高边坡隔离栅施工靠人工扛料,既危险又低效,现在无人机2分钟就能完成一次吊运。”项目部总工程师李雪鹏指着空中作业的无人机介绍。针对达州山区地势险峻的特点,项目部对高边坡隔离栅施工创新采用无人机吊装技术,单次运输量达80公斤,较传统人工效率提升5倍以上,有效解决了陡峭边坡施工的安全隐患与运输难题。
在中央砼护栏施工中,项目部研发使用的全液压式安全操作平台为行业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解决方案。这款被收录至《四川省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创新案例集》的创新设备,3m×6m的钢制平台搭配液压移动支腿,可随浇筑进度灵活移动,让工人无需反复上下狭窄模板,有效防控了高坠、触电等关键安全风险。“自从用了这个平台,我们施工更安心了。”参与设备研发的邱国军自豪地说,这套设备还能重复应用于2-3个项目,长期使用可降低10%的施工成本。
此外,中央桥梁施工安全带系挂设施的普及、装配式照明技术的应用,让安全与效率实现双向提升。冯家隧道采用的省内少见装配式照明系统,不仅美观度高,更能有效降低“白洞”“黑洞”效应,大幅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率,为司乘人员打造安全舒适的通行环境。
在机电工程方面,项目部着力打造“平安智慧高速”系统,通过覆盖全路网的智能化数据采集设施,实现交通、事件、气象、结构监测等数据的全面感知;建设智慧路段中心,提升异常事件的自动预警和处置能力;建立多方联合指挥调度模式,提高协同效率;并通过统一管理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多终端便捷应用,全面护航行车安全与管理效能。
一系列创新举措的落地,彰显了四川路桥在交通建设领域的技术实力,也为山区高速施工提供了可复制的“达州模板”。
红韵添彩:让高速成为红色文化长廊
“这条高速不仅是交通通道,更是移动的红色课堂。”邱雁介绍,围绕“点点星火忆英烈·滔滔江浪颂英魂”主题,项目将达州红色历史与工程建设深度融合,让每一处景观都成为可触摸的红色记忆。
冯家隧道的设计堪称点睛之笔。在镇巴端,以石桥镇列宁街红色历史为核心,用曲折层叠的红色飘带塑造渠江意象,锈红耐候钢打造的革命群像定格烽火岁月;广安端则以“赤色星火·燎原之路”阴刻标语为核心,红色旗帜与五角星图案交相辉映,彰显“红旗为底、星火为魂”的文化传承。檬子梁隧道的削竹式洞口处,五角星火炬与红色旗帜组合的名牌格外醒目,成为红色文化的鲜明标识。
沿线的绿化工程同样融入红色元素:边坡采用喷播挂网植草、植生带等新工艺,在稳固路基的同时,勾勒出层次感丰富的“红色绿廊”;防眩板上的五角星与火炬贴图,与道路两侧的红色精神堡垒遥相呼应,让司乘人员在行驶中沉浸式感受红色基因。“我们要让每一位经过这里的人,都能看到达州的革命故事。”项目部绿化板块单项负责人熊开宇表示,这些景观设计既考虑了高速公路的行车视觉特点,又实现了工程美与人文美的有机统一。
家乡情怀:用坚守书写责任担当
“以前在外地修路,两三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现在离家近了,每个月都能回去一两次。”来自万源的邱国军,今年6月加入项目部后,真切感受到了建设家乡的自豪。这位有着多年修路经验的安全员,每天穿梭在施工现场,从设备检查到安全交底一丝不苟。“以后带着儿子走这条高速,我可以骄傲地告诉他,这是爸爸参与修建的!”朴实的话语里,满是建设者的家国情怀。
在项目部260余名工人中,有不少像邱国军这样的本地劳动者。项目部通过精准的技能匹配和人性化管理,让本地工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既增加了收入,又能兼顾家庭。夏季施工时,项目部实行错峰作业,藿香正气水、西瓜等防暑物资常备不懈;设立“心灵驿站”和心理健康咨询平台,及时疏导工人压力,用细节温暖着每一位建设者。
当前,项目部正全力冲刺收尾工作,交安设施安装、绿化植被养护、机电系统调试等工序有序推进,确保镇广高速通广路段(白衣互通至虎城枢纽互通)年底通车。这条串联起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红色渠县纪念园等红色地标的高速公路,即将迎来通车时刻。届时,镇广高速C11项目部用党建引领的责任、科技创新的智慧、红色传承的情怀筑就的交通大道,将成为带动达州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黄金通道”,让红色基因在川东北大地上永续传承。
来源:达州融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