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周萍英
通讯员 张乐昕 张伶俐 程淇
十月的广水市吴店镇东河村,山间层林尽染,田地生机盎然。几乎与人等高的油茶树漫山遍野,果实紧簇,压弯了枝头。村党支部书记李长猛站在其中,抬手托起一根枝条,语气中满是喜悦:“看,这批果子马上就能见着收成了!”
很难想象,如今这个拥有千亩油茶、千亩香稻、百万棒食用菌,村经营收入突破千万、盈利过百万的“产业强村”,在几年前还深陷近200万元村级债务的泥潭。“那时每到年底,都不敢在村委会待,讨债的上门,成夜睡不着觉。”李长猛回忆道。
![]()
东河村美景
转机始于一场着眼于长远的抉择。吴店镇是山区乡镇,东河村拥有广袤的山场资源。2018年,为了村子的发展,李长猛与村“两委”班子决定放手一搏,先流转1000亩山场种植油茶,虽然无法立竿见影,却蕴藏着无限潜力的产业。
就在油茶苗于山顶迎风扎根的同时,东河村的机遇也随之而来。2019年,镇里引进龙头企业,大规模发展油茶种植。东河村顺势而为,与企业签订2万亩油茶种植协议,不仅获得了稳定的扶持资金,用工需求也随订单而来。东河村抓住机会,组织村民成立了村劳务队,负责油茶基地的管护工作,高峰时期曾有120多人在油茶基地务工。缓解了群众务工难题,也迈出了产业振兴的第一步。
油茶的成功,激活了东河村的一池春水。2021年,东河村对村集体闲置资源、资产进行评估,注册成立村级合作公司。有了这个市场化平台,发展壮大集体产业便有了抓手,而落子的关键一招,便是重新擦亮一块拥有20多年历史的“老招牌”——小黄姜。
![]()
东河村香菇产业
村合作公司发挥“传统”优势,规模化种植小黄姜,并请出村里的“土专家”,村党支部委员聂荣海全程指导。为了提升价值,村里还建起了可容纳30万斤的姜窖,用以延长保鲜期、错峰销售。聚焦小黄姜、香稻、油茶、香菇等特色产业,东河村用五年时间,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更让村级产业初具规模,跑出了令人惊叹的“东河速度”。
产业兴旺了,村子有了底气,更有了召唤游子归乡的吸引力。退伍军人刘洋的故事,成为了东河村“善缘”引才的佳话。
刘洋是东河村人,早年退伍后便南下广东务工。2014年,他默默地照料起同村一位独身的聋哑大伯。这份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情谊,偶然被镜头记录传至网络,触动无数网友。李长猛敏锐地“瞧上了”这个年轻人。一次次真诚的邀约,唤醒了刘洋心底的乡情。2023年,刘洋从广东回到东河,成立“乡情叔侄”农村合作社,架起手机,开启了助农直播。
如今,在他的直播间里,小黄姜、土鸡蛋、山蜂蜜等乡土特产飞向全国各地,每月平均销售额达5、6万元。一颗善心,借助数字经济的翅膀,为乡亲们拓宽了致富之路。
![]()
刘洋与聋哑大伯正在直播助农
东河村的故事,是一群人的合唱。村里建立了50多人的“能人库”。逢年过节,李长猛就组织大家座谈,共商村事。企业老总、种养大户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最让人感动的是,2022年,东河村获选省级共同缔造试点村。消息一出,在外能人仅用三天就主动筹集了23万元资金,用于整修村容村貌。这股强大的“老乡”力量,已成为东河村的强大后盾。
东河村曾经的振兴蓝图现在已经化为村民们身边的实景。新增的500亩油茶、200亩香稻、600亩油菜和30亩小黄姜,以及投资百万建成的10个智能香菇大棚,不再是悬而未决的数字。从最初的“寻找产业、求发展”迈向“做大、做强”的新阶段。“挣钱、顾家两不误,日子更有奔头了!”一位在香菇大棚工作的村民笑着说。乡村振兴这把“金扁担”,正稳稳地挑起东河村的幸福与未来。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