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26日傍晚,吉隆坡默迪卡118大楼的经贸磋商会场终于结束了五个半小时的紧张对话。中国代表团负责人李成钢走出会场时,镜头清晰捕捉到他脸上的从容微笑;而美国财长贝森特一行则眉头紧锁,神色凝重,这场持续五个半小时的博弈,是两国战略定力的较量。
![]()
在紧张交锋后,李成钢用两句话精辟总结战果,第一句话是,美方表达立场是强硬的,中方维护利益是坚定的。第二句话是,经过一天多的非常紧张的讨论,中美双方就上述这些议题建设性地探讨了一些妥善处理双方关注的方案,形成了初步共识。会谈结束后,中方代表面带微笑离开会场,与美方形成鲜明对比。
早在今年9月马德里会谈后,美方就打破了此前的协商氛围:不仅将多家中国实体新增至出口管制清单,还通过“穿透性规则”扩大打压范围,甚至执意落地针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的301措施,对相关船舶征收特殊“港口费”。这些单边行动直接冲击了5月日内瓦会谈建立的共识基础,也让全球市场对中美经贸关系的稳定性产生担忧。
![]()
正因如此,本次吉隆坡对话的议题极具针对性——从美方301船舶措施的争议,到对等关税暂停期的延长,再到芬太尼领域的关税与合作问题,每一项都直指近期摩擦的核心。中方主动将这些议题摆上台面,本质上是对“美方先破坏共识”的直接回应:正如李成钢所言,“中方从不愿看到关系震荡,但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的立场绝不会动摇”。
根据中国政府网、央视网等官方渠道披露,此次共识的核心是延续此前的关税暂停安排,并就具体议题的解决方案启动各自内部报批程序。这背后,是今年5月以来形成的“何立峰副总理与美方财长贝森特、贸易代表格里尔牵头”的定期对话框架在发挥作用——即便出现摩擦,双方仍有回归协商的通道。
![]()
但这份共识的脆弱性也不容忽视:回顾过往,美方曾多次在达成共识后突然加码限制,比如今年4月临时加征高额关税、9月扩大出口管制,政策反复已消耗了大量互信。正因如此,中方在会谈中始终将“履行共识”作为前提——只有把“达成的共识落地”纳入机制化约束,才能避免陷入“谈了又破、破了再谈”的恶性循环。
中方代表团由何立峰牵头,李成钢等核心成员全程参与,这种稳定性恰恰对应着政策的连贯性。一方面,10月9日中方刚公布稀土相关技术出口管制公告,明确将稀土开采、冶炼分离等技术及其载体纳入管控,用精准举措守住安全底线;另一方面,10月20日至23日召开的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通过进博会、扩大零关税商品范围等举措,持续向全球释放合作信号。这种“底线明确、开放主动”的组合,让中方在谈判中既有反制的底气,又有协商的诚意。
![]()
反观美方,尽管贝森特在会谈中表态“愿通过平等方式解决分歧”,但此前的单边行动已暴露其矛盾心态:既想通过极限施压攫取更多利益,又不得不面对国内企业的不满——美国商会此前报告显示,对华限制已导致美企累计损失超百亿美元,甚至特朗普本人也承认“高额关税不可持续”。这种“想施压又怕代价”的矛盾,让美方在谈判中始终缺乏中方的战略定力。
中方反复强调的“相互尊重、平等协商”,从来不是外交辞令,而是基于现实的必然选择:美方若继续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搞出口管制,最终会反噬自身高端制造业供应链——毕竟美国高科技产业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度,早已决定了“脱钩”不现实;而中方坚持扩大开放,也为美国农产品、能源产品保留了广阔市场空间。
从日内瓦到斯德哥尔摩,再到吉隆坡,双方多次磨合的经验证明:即便存在分歧,只要不触碰对方核心利益、不破坏协商机制,就能找到缓冲空间。但共识的生命力终究在于落实,此前美方“言而无信”的做法,仍是未来关系稳定最大的风险点——若美方再在关税暂停期内突然加码限制,好不容易修复的协商氛围会再次破裂。
走出会场时,李成钢在感谢马来西亚东道主时提到“期待后续沟通”,这句平实的话道出了中美经贸关系的现实: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只有在机制化框架下持续管控分歧的可能。对中方而言,用新的出口管制措施筑牢安全底线、用制度型开放展现合作诚意,是始终不变的策略。
![]()
对美方而言,唯有正视国内产业的真实诉求、停止“极限施压”的老路,才能让协商真正产生价值。毕竟,正如何立峰在会谈中强调的,维护中美经贸关系稳定,最终受益的是两国企业和民众,更是当下动荡中的全球经济——这一点,远比谈判桌上的暂时姿态更重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