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杨振宁辞世!很少人知他岳父曾是战犯,周恩来:黄埔的学生我来管

0
分享至

2025年10月18日,一代物理学巨匠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全国人民沉痛悼念这位首获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杨振宁的背后,还有一段关于他岳父杜聿明的传奇故事——一个从战犯到被特赦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一段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的黄埔师生情。



这个故事,要从1949年那个寒冷的冬天说起。

01

1949年1月10日,徐州以南的陈官庄。

枪炮声震天,硝烟弥漫。

国民党第二兵团司令官杜聿明躲在一个废弃的地窖里,脸色灰败。

他知道,这一次,真的是走投无路了。

杜聿明,黄埔军校一期生,与周恩来、陈赓是师生关系。



当年在黄埔,周恩来是政治部主任,对这个年轻的陕西小伙子印象深刻——能打仗,有胆识。

抗日战争中,杜聿明率领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与日军血战,取得昆仑关大捷,成为抗日名将。

可是现在,这位曾经的抗日英雄,却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

淮海战役,他指挥的30万大军被解放军重重包围。

蒋介石从南京发来十几封电报催促突围,但已经晚了。

1月10日凌晨,解放军发起总攻。

激战持续到1月10日下午,杜聿明在张老庄附近被俘。

作为国民党高级将领,作为这场战役的实际指挥官,他知道等待自己的很可能是严厉的审判。

淮海战役,双方伤亡惨重,解放军伤亡达13万余人,国民党军队被歼灭55万余人。

02

杜聿明被押往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

这里关押着国民党43名首要战犯,个个都是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

然而,让所有人意外的是,周恩来总理多次过问杜聿明的情况。

杜聿明被俘后,周总理立即向毛主席汇报了情况。

毛主席说:"杜聿明是个人才,抗日战争中立过大功。我们要争取他,教育他,改造他。"

在周总理的建议下,中央决定对杜聿明等国民党高级将领采取"改造"而非"镇压"的政策。

但是,周总理心里也有一个疙瘩: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指挥作战,导致解放军伤亡惨重。

作为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他没能把这个学生教育好,让他走上了与人民为敌的道路。

每每想到这里,周总理都深感内疚。

1956年的一天,周总理在中南海召见了管理所的负责人,专门询问杜聿明的改造情况。

当得知杜聿明思想有所转变,开始反省自己的历史时,周总理说了一句让在场所有人震惊的话:"杜聿明犯了错,我这个当老师的也有责任。是我没教好学生。"

这句话,后来被转告给了杜聿明。

听到这话,这个曾经的铁血将军再也控制不住情绪,在监狱的小房间里失声痛哭。

他对同监的战友说:"周总理这样对我,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改造?"

03

杜聿明有一个女儿叫杜致礼,1950年在美国与物理学家杨振宁结婚。



当时,台湾国民党大肆造谣,宣称杜聿明已经"去世"。

杜致礼和杨振宁不知道真假,心急如焚。

1956年,周总理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安排杜聿明给女儿写信。

这封信经过多方转交,最终送到了杜致礼手中。

当杜致礼看到父亲熟悉的笔迹时,信还没拆开,眼泪就掉了下来。

信中,杜聿明告诉女儿自己在北京一切安好,新中国的政策很宽大,让她不要担心。

杨振宁夫妇把收到这封信的日子定为家庭的"纪念日"。

从此,杜聿明与女儿女婿开始了书信往来。

每一封信,都要经过周总理的特别安排,通过特殊渠道送达。

1957年10月,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消息传到北京,周总理非常高兴,决定派人去瑞典当面祝贺。

出发前,周总理特意安排代表团团长——杨振宁的老师张文裕——到功德林监狱见杜聿明,让他以岳父的身份给女婿写一封祝贺信。

杜聿明欣然提笔,写下了这样一封短信:

"亲爱的宁婿:我祝贺你获得诺贝尔奖金。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杜聿明 即草"

这封信由张文裕亲自送到斯德哥尔摩,在颁奖典礼上交给杨振宁。

杨振宁读完信后,眼眶湿润,立即给岳父回信,表示感谢。

04
1959年9月,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前夕,中央决定对一批表现良好的战犯进行特赦。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特赦,意义重大。

当特赦名单送到周总理面前时,他仔细看了每一个名字。

当看到杜聿明的名字时,周总理停顿了一下,在名字旁边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并批注:"黄埔学生,思想转变大,建议特赦。"

12月4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特赦令,对杜聿明等33名战犯实行特赦。

当消息传到功德林监狱时,整个监狱沸腾了。

10年牢狱,终于等来了自由。

杜聿明拿到特赦证书的那一刻,第一个念头就是:我要感谢周总理。

1959年12月,周总理接见了杜聿明等首批特赦人员。

杜聿明见到周总理,激动地说:"学生对不起老师,没有跟老师干革命,走到反革命道路上去了,真是有负老师的教导,对不起老师!"

周总理立刻回答说:"你过去是有罪行的,认识了,愿意改就好嘛!说起来,这不能怪你们,我也有一定的责任,你是黄埔的学生,我当老师的没有把你们教育好,你走上了另外一条路。"

几句话,说得杜聿明心情很激动,一再表示要继续改造自己,戴罪立功。

特赦后,杜聿明被安排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作。

05

1971年7月,随着中美关系解冻,美国政府解除了美国公民不能去中国旅行的禁令。

杨振宁立即给上海的父亲发电报,表达了回国探亲的强烈愿望。

周总理得知后,立即批准,并特别安排杨振宁在北京与岳父杜聿明见面。

7月的一个下午,杨振宁和妻子杜致礼来到北京西城区的一个普通居民楼。

这是杜聿明特赦后分配的住房。

22年了,父女终于要见面了。

门开了,杜聿明站在门口,右手夹着烟,脸上满是激动的笑容。

杜致礼冲过去,扑在父亲怀里,失声痛哭:"爸,您受苦了!"

杜聿明拍着女儿的背,眼眶也红了:"不苦,不苦。能看到你们,爸就满足了。"

杨振宁站在一旁,毕恭毕敬,第一次见岳父,他显得有些紧张。

杜聿明看出了女婿的拘谨,笑着说:"小杨,不用紧张。你为国争光,我这个当岳父的脸上也有光。快进来坐。"

当晚,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款待杨振宁一家和杜聿明。

席间,周总理对杨振宁说:"你岳父是个好同志,当年在黄埔,我就知道他是个人才。虽然走了一些弯路,但现在回来了,我们还是同学,还是战友。"

杜聿明起身,向周总理深深鞠了一躬:"周总理,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您不仅救了我的命,还给了我新的人生。学生感激不尽!"

周总理扶起杜聿明,拍着他的肩膀说:"我说过,黄埔的学生我来管。这不是救你,是帮你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那一夜,黄埔师生相聚,往事恩怨似乎都在这温情的时刻消融了。

尾声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77岁。

杜致礼从美国赶回,陪伴父亲走完了最后一程。

2003年10月19日,杜致礼在美国逝世,享年74岁。

她与杨振宁携手走过了53年。

2004年,82岁的杨振宁与翁帆女士在广东汕头登记结婚。

2025年10月18日,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一个诺贝尔奖得主,一个被特赦的战犯;

一个是新中国的骄傲,一个是旧时代的遗留。

但在家庭的温情中,在师生的情谊中,在民族的大义中,他们找到了和解的可能。

——谨以此文,纪念杨振宁先生#杨振宁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婉清故事会
婉清故事会
在故事中解读人性
103文章数 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