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2025长江文化节在张家港开幕。当天,由张家港自主创排的小剧场文博融合剧《一次邀请》首演。该剧用当代审美解读文物价值,以九件本土代表性文物为主角,让它们开口亲述经历,钩沉自新石器时代的7000年历史往事,带领观众踏上博物馆奇妙夜之旅。
![]()
作为全国首部流域性文物主题跨界展演项目,《一次邀请》讲述长江流域某博物馆收到北京“中国长江文物精品邀请展”函件,出展前夕,博物馆工作人员清点参展的九件珍贵文物时,发现它们离奇失踪又重现。该剧采用多时空叙事手法,让观众跟随文物的回忆,穿越历史长河,唤醒对文明以及人性的叩问思考。
现场,当舞台灯光暗下,从新石器时代东山村钥匙形玉饰到清代“八不准”碑刻,吸收千年灵气的文物们化为人形,以吟诵的方式自陈身世,它们围绕是否赴展与今世之人相见激烈争执。期间,王安石、窦婴、司马相如、苏轼等历史人物走马灯似地登场。
![]()
而在灯光交错之间,剧里还融入吟诵、编钟、古琴、河阳山歌等元素,艺术表现充满活力,打破了传统话剧、音乐剧的单一形式。“过去我们更多是请人来演、请人来讲,而现在,我们有了自己讲故事、创造故事的能力。”张家港市文化馆馆长于天泊告诉记者,本土团队讲述本土故事,这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一台好戏精彩亮相,离不开台下演员日夜打磨。表演经验为零的张家港市文化馆原馆长、研究馆员李立群,在剧中出演宋代黑釉盏幻化的拟人角色。考虑到茶盏常伴君子,他为人物定下温润如玉的君子人设,在排练间隙,频繁向专业老师请教,反复打磨台词与身段。
![]()
演员庞思远则从外形塑造入手,为贴合楚国质子伶镛的角色设定拼尽全力。“作为青铜句鑃化形的人物,伶镛历经战火离乱,性格坚韧硬朗,外貌应呈现力量感。”庞思远在紧张排练之余,开启高强度健身计划,减重14斤,练出一身腱子肉。
这部戏3月份才开始排练,时间紧张,还经历过一次剧情调整。剧组30位演员要扛起近50个角色的演绎重任,一人分饰2至3个角色是常态,演员李毅便是如此。
台上,李毅时而化身楚国使节,时而切换为灵动俏皮的唐小猴。唐小猴的文物原型是一座由大中小三只猴子堆叠而成的酱黄釉猴塑。除了认真揣摩86版《西游记》,模仿六小龄童的经典演绎,他还区分三只猴子的性格差异,精准传递角色心理变化。而每次登场前,他都要花费十几分钟完成猴妆造型,整部戏反复换妆,“整个剧组都是如此,不是在舞台上,便是在抢妆、换妆的路上。”
(编辑:晚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