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算,应该算的,但后来改制了。
其实不论建国前后,中国农民对国家贡献都是巨大的。尤其建国期间农业帮扶工业、和城市建设阶段,中国农民为城市发展输送了大量人力物力,这才使得城市迅速发展。
中国城市早期发展史,实际就是农民的贡献史。
除人力物力,他们还贡献不菲的「公粮」
这里的公粮是泛指,可以是早期农业税、三提五统。记得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制实行后也承担着一种费用,更具体比如三提「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
五统即「农民上交给上级的统筹费用,如教育费附加、计划生育费、民兵训练费、乡村道路建设费和优抚费」他们承担的远不止于此。
而那时期,钱是很值钱的,万元户就是小富裕。
![]()
农民负担系数‘’
![]()
农民与城镇收入差
中国农民苦了几十年,公粮交了几十年。到了1986年(中国最早可追溯社保概念时间),他们开始贡献社保力量,那时候农民满怀希望,都希望农村工业化来临。
遗憾的是集体解散了,顶不住压力社保等于白交。600多万生产队里能撑到现在寥寥无几。
河北的晋州市周家庄算一个,有人说它是最后一个人民公社。周家庄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农业,建设有养殖区、草地和果林,几乎实现了工业化农业生产。周家庄的成功以及它的现代化进程,像极了美国乡村柏油铺路、医院、商超、企业并存的模式。
走的是一条与中国绝大部分农村,迥然不同的路子。它的思想是,严格走毛主席思想,坚持农村工业化、机械化、释放劳动力、农民就地成为工人。用网友话说就是,他老人家,用超远的目光和智慧,仿佛看穿事时间迷雾为百姓寻到出路。
暂不谈周家庄,中国农民村庄,在后现代化的今天,起到的作用反而是减弱了。
改制以后,农民交的社保参差不齐。
简单说就是少。除他们本身受文化局限外,最重要因素是农民增收的途径很局限。总共就没那么多钱,你让我怎么拿多余钱去交社保。但多数人还是咬着牙交着。
那么以前他们交的公粮,还能不能算社会保。
![]()
这么说吧!除作废外,能算的范畴里大概只有企业职工。农民或许算也许不算。有真心考虑百姓的教授比如杨燕绥,她曾说:「他们都是建国创业的工程,他们为国家做出过巨大贡献,他们必须被承认,不能让他们去补觉这几十年的养老金」
确实,他们已经为国家贡献半百子,现在他们理应得到善待。而非,不予承认。
就该视同缴纳,体制内可以,他们也该可以。
我们需要明白交公粮的真正含义,不是时代进步了他们就该被遗忘,没生活在那个年代,很多人根本不明白当年「农业供养工业、供养城市」他们付出了什么?
因此他们的贡献不该被遗忘,忘记等于背叛。
比起体制内,他们更值得被视同缴纳。起码他们真金白银贡献了,体制内了?贡献了什么?但他们却可以被视同缴纳,甚至顶格视同缴纳这不科学。
有组数据,是搜索中国财政年鉴,中国农民承担的农牧业税收,从1986年的44.22亿增加到了2000年的168.17亿;工业特产税,从4.85亿增到130亿;那时候还有个屠宰税,从2.73增加到31.77亿;同理农民的劳工积累和义务动,从94年的人均16.4个贡献日,99年到增加18.2个贡献日。
根据数据,可以想想当时他们要承担多大压力。
偏远些农村生活,有些家庭生活水平是很低的。即便如此,他们依然贡献了他们的劳动成果。
所以国家应该记住他们,记住他们的贡献努力。
大几十年过去,以前农民心怀希望本着小康眼里有光,因为他们觉得努力就能换来结果;现在很多人观念变了,也很难再他们眼里看见光,因为希望在破灭。
再谈收入不论过去现在,城市、农村收入差距都是巨大的。
严格说,国家应该给农民退休费,有些人可能会杠「他们没交钱,交的少云云」。但他们的付出确实是实实在在的,没有当时的他们,就没有后来中国高速发展的这40年。
如今,他们有的老了,有的干不动了。
他们俨然成为一些人眼中负担。
但国家不能忘,得记住。
柿子虽软,不能总拿同一个捏,他们也有权利享受时代的便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