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智化就“连滚带爬”表述致歉
郑智化致歉与机场整改背后:无障碍服务的安全与温度之争
![]()
“因事件引发的对少数群体利益的关注,比我个人感受意义更大。”10 月 27 日午间,歌手郑智化的致歉声明为持续三天的深圳机场事件画上阶段性句点。从 “连滚带爬” 的激烈控诉,到对服务人员的公开致谢,这场始于个体体验的争议,最终演变为关于公共服务无障碍建设的全民讨论。在安全规范与人文关怀的天平上,机场服务如何兼顾 “合规” 与 “暖心”,成为事件留给社会的核心命题。
![]()
事件回溯:一场 24 小时反转的公共讨论
10 月 25 日 18 时许,郑智化在社交平台发布的文字引发舆论震荡。这位因小儿麻痹症常年依赖轮椅的歌手描述,当日下午乘坐深航 ZH9073 航班时,深圳机场的登机车升至机门后与舱门地板形成 25 厘米高度差,轮椅无法通行,而 “操纵升降车的司机不愿把升降板提高,冷眼看着我连滚带爬进飞机”。文字配发的现场图片中,登机车与机舱的高度差清晰可见,迅速点燃网友对 “服务冷漠” 的批评。
事件发酵 4 小时后,深圳机场于 22 时 19 分发布情况通报,给出另一个版本的事实拼图。通报显示,该航班因国际及地区航班近机位饱和被安排远机位停靠,机场按规范调配登机车保障。关键解释在于:“旅客上机和货物装载时飞机会上下移动,为防设备刮碰飞机,按安全规范需保持 20cm 高度差”,最终郑智化在 1 名地服人员和 1 名机组人员协助下安全登机。通报同时致歉,并宣布三项整改措施:优先保障轮椅旅客廊桥停靠、远机位保障人员增至 2 名、试点启用坡度登机连接装置。
舆论随之出现分化。部分网友认可机场的安全考量,但更多声音聚焦 “20 厘米高度差是否必然导致不便”“协助流程是否存在疏漏”。26 日凌晨,郑智化首次回应机场通报,称接受道歉且不再追究,将问题归因于 “司机个人恶劣行径”,但仍强调 “需优化残疾人士服务”。直至 27 日午间的致歉声明,他明确为 “连滚带爬” 的用词道歉,同时肯定推轮椅小哥的服务,将讨论焦点引向 “少数群体利益关注”。
![]()
争议核心:安全规范与服务温度的现实博弈
这场争议的本质,是航空安全的刚性规则与无障碍服务的柔性需求之间的碰撞。民航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登机车与机舱的高度差要求确有依据,“波音 737、空客 A320 等主流机型在装载货物时,机身会因重心变化产生 5-15 厘米上下位移,若登机车完全对齐,可能发生设备剐蹭发动机或机身的风险”。深圳机场提供的《民用机场旅客地面服务规范》截图显示,该标准由中国民用航空局 2022 年发布,明确 “登机车与舱门应保持 15-25cm 安全距离”。
但合规性背后存在服务优化的空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权益保障部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机场无障碍服务投诉中,“远机位登机不便” 占比达 37%,主要集中在 “辅助设备不足”“人工协助不到位” 两大问题。“安全规范是底线,但不是服务的终点。” 清华大学无障碍设计研究院研究员王鹏指出,深圳机场的问题在于 “有合规的硬件保障,却缺乏人性化的衔接方案”。
这种衔接缺失在事件细节中可见一斑。郑智化提到 “司机不愿提高升降板”,而机场通报未回应此细节,但承认 “保障存在不足”。一位不愿具名的航司地服人员透露,登机车操作有严格流程,司机调整高度需经现场负责人许可,“但多数机场未针对高度差问题配备专用衔接设备,全靠人工搀扶,既费力又易引发旅客不适”。这也解释了为何机场将 “试点坡度连接装置” 作为核心整改措施 —— 该装置此前已在广州白云机场试用,可通过可调节斜坡消除高度差,且承重符合安全标准。
整改追踪:从 “立行立改” 到长效机制的考验
10 月 26 日下午,记者探访深圳机场 T3 航站楼远机位保障区域时,发现已有部分登机车配备了新型坡度连接装置。现场保障人员介绍,该装置长约 1.2 米,坡度可在 15-30 度间调节,“昨天连夜调配了 12 套到国际航站楼,今天起所有远机位轮椅旅客保障必须使用”。在旅客服务中心的登机系统中,新增了 “轮椅旅客优先廊桥” 标识,工作人员称 “会提前 2 小时与塔台协调机位,优先满足无障碍需求”。
但整改的可持续性仍待观察。深圳机场 2024 年数据显示,其国际及地区航班日均起降超 200 架次,近机位仅 86 个,高峰时段 “一桥难求” 的情况时有发生。“优先廊桥是理想状态,但遇到极端高峰仍需远机位。” 机场运行控制中心负责人坦言,真正的挑战在于 “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服务均等”。
更关键的是行业标准的完善。记者查阅《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发现,其第十五条仅要求 “公共交通工具应当逐步达到无障碍设施要求”,但未明确机场登离机的具体服务标准。民航局 2023 年发布的《机场无障碍设施设备配置指南》虽提及登机车,但未对高度差衔接作出规定。“这导致不同机场的服务差异很大。” 王鹏举例,上海浦东机场为远机位轮椅旅客配备了可升降式登机平台,北京大兴机场则采用 “地勤 + 机组” 双人全程陪同机制,“这些成熟经验值得全国推广”。
对于郑智化提到的 “司机服务态度” 问题,深圳机场相关负责人表示已启动内部调查,“若查实存在服务冷漠情况,将按员工手册处理”,但未透露调查时限。这种对 “人的管理” 的整改,或许比设备升级更难落地。
社会镜鉴:公众人物发声与无障碍进程的加速
“郑智化的发声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公众对无障碍服务的关注大门。”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李迎生指出,我国有 8500 万残疾人,但公众对其出行困境的认知多停留在 “有无盲道”“有无坡道”,对机场、车站等复杂场景的服务细节关注不足。
这种关注在事件发酵后转化为具体行动。10 月 27 日,深圳市残疾人联合会与深圳机场召开座谈会,提出建立 “无障碍服务体验官” 制度,邀请残障人士定期评估服务;民航局也表示将修订《机场地面服务规范》,拟新增 “高度差衔接设备配备” 等强制性条款。这些进展印证了郑智化 “关注少数群体利益更有意义” 的判断。
但公众人物的发声边界也成为讨论焦点。郑智化最终为 “连滚带爬” 的用词道歉,引发关于 “情绪表达与事实准确性” 的思考。“公众人物的话语权自带放大效应,既要敢于发声,也要对表述负责。”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艳秋认为,郑智化的致歉体现了理性态度,“既维护了自身权益,又避免了对基层服务人员的过度追责,为类似事件的处理提供了范本”。
结语:20 厘米高度差里的文明刻度
这场始于 20 厘米高度差的争议,最终落脚于 “公共服务该有怎样的温度” 这一根本问题。深圳机场的 “立行立改” 值得肯定,但更应看到,无障碍服务的完善从来不是 “一事一整改” 的应急之举,而是 “制度 + 设备 + 人员” 的系统工程。
从《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实施至今的十余年间,我国机场的无障碍硬件已大幅改善,但 “最后一米” 的服务短板仍普遍存在。这 20 厘米的高度差,既是物理空间的距离,也是服务理念的差距。正如郑智化在致歉声明中所言,事件的意义远超个人感受 —— 它提醒我们,衡量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摩天大楼的高度,更要看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程度。
截至发稿,深圳机场已接到近百条残障旅客的服务建议,其中 “推广坡度连接装置”“加强地勤培训” 占比超 60%。这场关于 20 厘米的讨论,或许将成为推动中国机场无障碍服务升级的重要契机。
郑智化,1961年11月14日出生于中国台湾省台北市 ,毕业于国立台北科技大学(曾用名国立台北工业专科学校) ,中国台湾男歌手、词曲创作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