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初九,秋高气爽,层林尽染,这一天便是承载着尊老传统与民俗智慧的重阳节。魏文帝在《九日与钟繇书》中曾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 因“九”为阳数之极,双九相重故称“重阳”,又称“重九”“茱萸节”,其名早在战国时期便已出现,屈原《远游》中“集重阳入帝宫兮”的诗句,印证了它悠久的历史渊源。
![]()
重阳节的习俗体系在汉代已基本成型。据《西京杂记》记载,当时就有饮菊酒、吃花糕、插茱萸的传统,这些习俗承载着古人辟邪祈福、欢庆丰收的美好愿望。其中,登高习俗的流传最富传奇色彩,相传源于汝南桓景的故事:古时汝南青年桓景跟随道士贾长房游学,得知九月九日家中将有灾难,遵师嘱带家人登高饮菊酒避险,归家后见鸡犬牛羊尽亡,家人因登高得以保全。从此,重阳登高避邪的习俗便代代相传。随着时代演进,登高逐渐从避险仪式转变为亲近自然、祈福长寿的活动。
![]()
![]()
而在广东连州,重阳节的热闹程度尤甚,当地流传着“重阳大于年”的说法,其中保安镇的“抬大神”活动更是将节日氛围推向顶峰。每年九月初九,这座小镇便成了欢乐的海洋,村村扎起彩门,家家户户贴上对联,方圆数十里的亲友纷纷赶来,连屋顶上都挤满了看热闹的人,场面堪比春运般热闹非凡。作为已有1200多年历史的民间傩祭活动,“抬大神”早在唐玄宗晚年便已兴起,相传是保安人黄保义将京城重阳庆典的“大神庙会”引入家乡而成,如今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连州传统文化的鲜活名片。
![]()
“抬大神”的筹备从节前便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其中“大神”的人选最受瞩目。这一角色需由年满60周岁的本地长者通过竞标获得,扮演者头戴威严面具,身着华丽龙袍,端坐在特制的“龙椅”上,化身庇佑一方的西岳大帝,象征着对长者的尊崇与敬意。与之相伴的还有近20尊“高神”,他们是廖冲、孟宾于等保安本地的历代乡贤,由成人戴面具扮演,每一尊都承载着当地人对先贤的缅怀与敬仰。
![]()
下午3时许,随着戴青面獠牙面具的“判官”宣读祈福祝语,“抬大神”巡游正式拉开序幕。8位精壮汉子抬着“大神”稳步前行,神伞在前引路,旗牌、斧钺等仪仗紧随其后,开道锣声震耳欲聋。“大神”队伍之后,近三米高的“高神”神架依次登场,这是活动最精彩的部分——8位抬架汉子齐声呐喊,将神架左右摇摆、一高一低,身着彩服的“高神”在架上飞袖翩翩,仿佛真的降临人间,引得观众欢呼声此起彼伏。
![]()
![]()
巡游队伍堪称一场流动的民俗盛宴:龙狮队翻腾跳跃,八音与十样锦锣鼓奏响喜庆乐章,最惹人喜爱的当属“故事队”——身着古装的孩童们扮演着许仙与白素贞、杨宗保与穆桂英、桃园结义兄弟等经典角色,神态稚嫩却一丝不苟,为庄重的仪式增添了几分灵动气息。队伍穿村过巷,每到一户人家门前,主人便会点燃鞭炮,摆上供品,迎接“神明”驱邪纳福,鞭炮声、锣鼓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回荡在小镇的每个角落。直至傍晚六点半左右,巡游才缓缓落幕,却仍有不少人意犹未尽地讨论着方才的精彩瞬间。
![]()
在连州,重阳登高与“抬大神”早已深度融合。人们除了围观游神盛会,还会呼朋引伴登上巾峰山,在山顶吃宵夜、放烟火,于暮色中眺望群山美景。保安镇的振山更是登高胜地,游神队伍的足迹与登山者的身影相映成趣,构成了“敬神”与“敬人”并重的独特图景。正如当地老人所说,登高是为了亲近自然、祈福长寿,而“抬大神”则是为了传承家风、尊崇先贤,两者本质上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
现在,“抬大神”已从传统民俗活动发展为集旅游、文化、观赏于一体的文旅盛会,每年吸引数万游客专程前来 。有从广州赶来的游客特意带着设备直播,直言“为非遗而来,果然没失望”;也有和朋友同行的参观者感慨“场面太震撼,真正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场延续千年的盛会,不仅让重阳节的文化内涵愈发丰富,更让敬老爱老、尊崇先贤的传统美德在欢声笑语中代代相传。
只可惜,我呆在连州的时候重阳节未到,等今年重阳节要来的时候我却因工作很难安排时间前往,终究没能亲临现场,感受那锣鼓喧天、万人空巷的氛围,心中颇为遗憾。但这份对千年民俗的向往已然种下,唯有期盼来年重阳,能再赴连州保安镇,亲眼见证“摇高神”的惊险刺激,沉浸在这场穿越古今的文化盛宴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