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子玉
最近在读三国历史,感觉刘备在当时群雄逐鹿的乱局中能够创业成功与曹孙两家维持鼎足的格局简直就是个奇迹,因为,刘备不仅没有曹操和孙权那样的家族积累,且在赤壁之战前还处于寄人篱下的生存状态,他的成功简直就是一部精神力量战胜客观现实的奋斗史。
对于刘备的成功,子玉觉得最重要的点就是,他无论遭遇怎样的打击、身处怎样的困境但都始终坚持不下牌桌,最终等来了历史机遇。看看刘备的创业史,寄人篱下简直就是常态,这里,我们非常有必要对刘备的那段灰暗岁月进行还原:
184—193年,刘备给公孙瓒打工;194年,刘备寄居徐州陶谦处;196—198年,刘备被迫依附于吕布;199—200年,刘备投靠曹操;200—201年,刘备投奔袁绍;201—208年,刘备寄居荆州。
这样的坎坷人生最容易浇灭一个人的斗志,磨平人的棱角,让人对现实妥协,而且,当时创业的大门也即将关闭,只有荆州和益州算是变量,如果刘备不能得到以上两个地方中的任何一个,那么他这辈子就会彻底与诸侯二字绝缘,继续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以一个极其狼狈的形象成为历史中的一个路人甲。
而且,赤壁之战前的刘备面对的其实就是一个死局,有直接被历史淘汰的可能。建安十三年(208)七月,曹操南征荆州,九月,刘琮投降,面对曹操的追兵刘备只能在生存惯性的驱使下向南逃亡,在当阳长阪,刘备遇见了鲁肃,然后与鲁肃一起走汉津,在前往夏口的途中鲁肃就问刘备接下来的打算,刘备的回答是:“将投故人苍梧太守吴巨。”
似乎又要过寄人篱下的生活。
但鲁肃却一点也不看好吴巨,表示:“吴巨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
意思就是吴巨都已经自身难保了,你还跑苍梧干啥去。然后,鲁肃就向刘备抛出了自己此行的目的,希望刘备和江东联合共抗曹操,然后就是刘备紧抓赤壁之战的历史机遇在短时间内崛起。
这段人生转折对于刘备人生的意义我们完全可以从鲁肃之后和关羽的一段对话中感受出来。建安二十年(215),因为刘备和东吴争夺荆州三郡(长沙、桂阳、零陵)的事鲁肃和关羽在益阳军前对话,鲁肃就对关羽说了:“始与豫州觐于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催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
形象地还原了刘备当时的狼狈。就连诸葛亮前往柴桑见孙权时,孙权对刘备都是比较轻视的态度,他问诸葛亮:“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意思是,刘备有什么资格和东吴联盟,他有抗曹的实力吗?
那么问题来了,刘备当时已经狼狈到了极点,鲁肃为什么还要坚持促成孙刘联盟,原因除了刘备有关羽水军、刘琦手下万人兵力的军事力量之外,刘备抗曹的意志是非常坚定的,能够让孙权冲破内部阻力作出决战的决策。
最重要的是,鲁肃觉得刘备是天下枭雄,能够最大程度整合荆州资源助力东吴抗曹。这才是鲁肃非要达成孙刘联盟的真正原因。
就连曹操阵营都觉得刘备能够影响孙权的决策。当时,在得知刘备投奔孙权之后,程昱就对曹操说:“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权必资之以御我。”
可见,刘备虽然长期落魄、寄人篱下,但是他的英名、枭雄之姿却是时人所公认的。这就说明一个事实:刘备除了长期不下牌桌之外,他也从来没有放弃过自我进化,不断升级自己的能力、扩大自身影响力。
大家可千万别以为刘备在荆州的那七年全将时间耗在吃饭长肉这件事上了,事实是,人家在做客荆州期间不仅得到了诸葛亮这位大才,还通过刻意经营将许多江汉精英都笼络到了自己身边,打造了一个以他为中心的军政集团。
![]()
刘备在荆州从来没有放弃经营 图源/剧照
为什么曹操在接受荆州投降之后还要接着用兵江东,就是为了解决刘备问题,因为,裴潜当时对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刘备)若乘间守险,足以为一方主。”
也就是说,刘备此人具备诸侯体质,只是暂时缺地盘而已,如果此人得到些许地盘,那必然将会是曹操的巨大威胁。于是,曹操就下定了剪灭刘备的决心,准备在攻打江东之前先解决刘备问题。
要知道,曹操在刚接收荆州、荆州兵人心未附,而曹军又不习惯南方气候、不擅长水战的情况下是极力避免在当年冬天开战的,他率军东下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解决刘备问题。
可以说,赤壁之战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刘备这个变量的存在。
正是因为刘备在曹操眼里是枭雄,且有张飞和关羽等猛将的助力,所以曹操才将刘备视为了对手从而率兵东下,结果就与周瑜率领的东吴水军碰上了,然后就是赤壁战败,接着又是乌林战败,曹操被迫退回北方。
这就再次验证了以上结论:刘备虽然寄人篱下,但从未向客观现实妥协,一直在不断进化,且大力经营。
对于刘备的影响力,我们还可以从益州方面部分人的话中得以验证。建安十六年(211)十二月,刘璋准备迎刘备入蜀时,黄权和刘巴就表示反对,认为,“刘左将军有骁名”“备雄人也”。刘备的枭雄体质由此可见。
正是因为刘备有成为诸侯的潜力,且已经做了足够的积累,所以他才能抓住赤壁之战的历史机遇,先是和东吴结盟解决了生存问题,然后又趁机拿下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个郡,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完了,刘备又从孙权那里借取了荆州(南郡)。
正是因为刘备有以上根据地,所以他才能独立取蜀,在取蜀之后又接着拿下了汉中,正式打下了蜀汉江山的基本盘。
至于孙权为何将荆州借给刘备还是因为刘备的能力和影响力,鲁肃觉得,刘备在荆州有一定的人心基础,能够整合荆州资源更好地抗曹,以减轻江东的压力。
当然,孙权当时也是觉得刘备不会脱离东吴的掌控发展为一路诸侯才敢借荆州给刘备的,他要知道刘备后来会拿下蜀地和汉中是根本不可能这么做的。
人呀,一生之中只会碰到几次能够改命的机会,所以在机会来临的时候一定要果断将其抓住,任何一个人成事都需要借助趋势的东风。但是呢,比抓住机会更重要的是,你得具备接住机会的能力。
想想,刘备要是在遭遇一系列挫折之后直接躺平,那么鲁肃当时会想到他吗,孙权会和他合作吗,曹操会将他视为对手吗?
显然不可能。
所以,刘备长期不下牌桌、不放弃自我进化的根本原因还是,他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梦想,从来没有想过放弃,有极强的韧性,子玉觉得有一句话可以形象地形容刘备:
所求者远,必有所待;所求者大,必有所忍。
在意志力和忍耐力层面,刘备确实是刘邦的复制体,就连史书中都如此说,刘备“有高祖之风,能屈能伸”。
行文至此,子玉想起了这两天刷短视频时听到的一句话,“男人一定要具备钢铁一般的意志力,意志力可以超越智慧、战胜一切”。深以为然。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意志力就是生产力。
刘备能够成事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始终坚持在笼络人才,打造了一个以自己为核心的军政集团,典型就是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至于这个集团的能量到底有多大,我们可以用周瑜的话来形容。
建安十五年(210)十二月,刘备前往京口向孙权求荆州(南郡)之地,当时周瑜就建议孙权趁机扣留刘备,理由是:“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聚此三人倶在疆场,恐蛟龙得雨,终非池中物也。”
![]()
刘关张的合力是一股巨大的能量 图源/剧照
刘备后来的作为也确实没有“辜负”周瑜对他的评价,他的确不是池中物。
但是呢,能得到顶级精英的支持绝不是仅仅有能力就行,子玉觉得一个人在社交中必须具备两种能力:一种是让别人信任的能力;一种是让别人舒服的能力。刘备必然是一个能得到别人信任、在社交中能让人感到舒服的人。
可以说,拥有诸葛亮和关张这样的文武精英是刘备能够穿越低谷、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创建蜀汉基业的根本支撑。
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全才,你要想成事就必须得笼络各领域的精英,而要做到如此你又必须是一个优秀的连接者,具备让人跟随你的品质。所谓的领导力,其实就是影响力,你必须将自己当作一个产品一样长期耐心经营,如此才能得到精英的跟随,得到机会的垂青。
除此之外,刘备成事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他始终在坚持做自己,政治上高举“匡复汉室”的大旗,做人上长期佩戴“仁义”的标签,对此,刘备就曾对法正说过这样的话:“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
最后一点就是,机会来临时一定要果断抓住,刘备如果没有抓住赤壁之战后的机会迅速夺取江南四郡、没有在入蜀后夺取蜀地,那他一辈子都不会有成为诸侯的机会。
总结一下,刘备能够成事分别有这么几点:坚持不下牌桌;有超强的意志力和韧性;坚持自我进化和经营;将自己作为产品不断打磨,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积极争取、笼络人才;坚持做自己;能果断抓住机会。
所以,刘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虽然没有取得量的突破,但实际上他在长期的坚持中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质变,而所谓的质变直到他能接住老天所给的机会之后才被人所察觉。
最后再将一句话送给大家:这个世界上每个人所拿到的剧本都是不一样的,到最终你会发现,你所经历的一切都会在某一刻串联起来助力你拿到某个结果,人生根本就没有白走的路,你所要做的就只是在任何天气中保持战略定力,并不断精进。
勉之!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