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沙南部汗尤尼斯的墓园里,几十个家庭把帐篷搭在了墓碑之间,那些刻着逝者名字的石碑旁,晾着孩子们的破旧衣物,简易灶台冒出的炊烟和墓地的肃穆氛围格格不入。
来自北部贝特哈努恩的拉米,正忙着给最小的孩子擦脸,他的妻子在一旁整理着勉强能遮风挡雨的帐篷。
老实说,谁也不会想到,安葬亲人的神圣之地,有一天会变成活人的避难所。
![]()
拉米一生都在努力保护孩子,如今却只能在坟墓之间抚养他们,他说那种心理上的煎熬,比听到空袭警报声还要难受。
另一位居民萨巴告诉记者,以前路过墓园都会放轻脚步,现在却要在墓碑旁生火做饭、安置家人,污水、饥饿和孩子的哭声,打破了这里所有的宁静。
墓碑旁的炊烟:活着比体面重要
本来想,就算家园没了,难民营或者联合国的庇护中心总能收留这些流离失所的人吧,但后来发现真不是这么回事。
![]()
加沙230万居民里,大部分都被迫离开过家园,有的人甚至被折腾了十次以上。
以色列军方让北加沙的人往南撤,可南部的天空同样会落下炸弹,难民营和庇护中心早就挤得水泄不通,连走廊里都铺满了床垫,想找个能坐的地方都难。
有人想租一小块地搭帐篷,可战乱让所有人都没了收入,租金涨得离谱,那点钱对他们来说就是天文数字。
![]()
如此看来,只剩下墓园还有些“空地”,虽然心里不是滋味,但为了活下去,也只能这样选择。
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说,加沙已经被6100万吨废墟覆盖,很多街区都被彻底抹去了。
有的人在炸毁的医院前生火,有的人在废墟里翻找能用的东西,死者与生者之间,似乎只隔着一层薄薄的尘土。
这种场景真的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和平年代里谁能想到,废墟都会变得拥挤。
![]()
10月10日达成的停火协议,并没有让加沙的情况好转,以色列依旧严控援助物资进入,只有两个口岸允许少量物资通过,北部的口岸还关着。
世界粮食计划署说,每天运进去的物资根本不够用,很多人都在挨饿。
更让人揪心的是,没干净水喝、没像样的卫生条件,各种疾病也开始蔓延,孩子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
远方的裁决与眼前的面包
国际法院已经作出裁决,说以色列用饥饿作为战争手段违反国际法,要求开放援助通道。
但对住在墓园里的拉米一家来说,这些遥远的裁决没什么实际意义,他们不关心政治博弈,也听不懂那些复杂的法律术语,只想能喝上一口干净水,吃上一顿饱饭,让孩子能睡个安稳觉。
![]()
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的工作人员也不容易,已经有上百位工作人员在冲突中丧生,援助行动本身也面临着安全威胁。
物资运不进去,就算运进去了,也很难公平分配到每个人手里。
搞不清这场冲突还要持续多久,也不知道那些住在墓园里的家庭,什么时候才能走出这片特殊的“家园”。
毫无疑问,加沙的平民是这场冲突中最无辜的受害者,他们没做错什么,却要承受失去家园、流离失所的痛苦,甚至要在墓碑旁寻求一线生机。
![]()
那些国际社会的呼吁和裁决,如果不能转化为实际行动,对这些人来说就只是一句空话。
其实大家的诉求都很简单,就是能安全地活着,能有一个真正的家,而不是在坟墓之间苟延残喘。
战争带来的只有破坏和伤痛,无论是哪一方的诉求,都不应该建立在平民的痛苦之上。
![]()
希望国际社会能真正行动起来,让援助物资顺利进入加沙,让停火协议真正落地,让那些住在墓园里的家庭,能早日离开这片伤心地,重新过上正常的生活。
毕竟,活着,本就该有活着的样子,而不是在逝者的阴影下艰难求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