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中国深化医改的宏大叙事中,县域医疗是“强基层”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陕西省山阳县,一个曾面临资源分散、服务薄弱的西部县,近年来,独创“1126”医改模式,成功将碎片化的医疗资源整合为一盘棋,实现了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的跨越。其经验不仅为全国县域医改提供了可复制的“山阳样本”,更揭示了在数字时代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阳光讯(记者 韩建军 文/图)日前,家住山阳县高坝店镇的王大爷感到胸闷,他没有像过去那样让家人花一个多小时送他去县城,而是径直走向村卫生室。村医迅速为他做了心电图,数据通过“心电一张网”实时传输到几十公里外的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10分钟后,诊断结果显示:急性心梗前兆。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命救援,在村级急救点就已鸣枪发令。
这惊心动魄的十分钟,是山阳县“十四五”期间卫生健康事业蝶变的一个缩影。其背后,是一个名为“1126”的密码正在深刻改变着这片土地的健康生态。
![]()
![]()
![]()
破局:从“一盘散沙”到“握指成拳”,重构县域医疗新体系
“过去的山阳,医疗资源是‘倒金字塔’。”县卫生健康局负责人坦言,“县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卫生院门可罗雀,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医保基金压力巨大。”
困局之下,改革势在必行。山阳县委、县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将医改列为“一把手”工程,顶层设计出“1126”模式:一个核心——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张网络——数字健康“一张网”驱动;两项改革——深化人事薪酬与医防融合;六大支撑——强化人才、公卫、中医药等全方位保障。
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打破了医疗机构的“围墙”。山阳县以县人民医院为龙头,将全县515家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打包”,成立紧密型医共体,实行行政、人员、财务、业务等“八统一”管理。这不仅是简单的行政整合,更是对医疗资源的彻底重塑。
“以前,乡镇卫生院想做个CT检查,病人得自己跑到县城,现在通过‘资源共享八大中心’,检查在镇上做,影像在县里判,结果互认,基层外转检查率直接下降了40%。”县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山阳的基层诊疗占比已提升至65.5%,“小病不出村、常见病在镇村”从口号变为现实。这一成就,也为山阳赢得了“全国医共体建设示范县”的殊荣,成为全国县域医改的标杆。
![]()
![]()
 ![]()
赋能:数字“一张网”与急救“30分钟圈”,织就生命安全双保险
如果说整合是“骨架”,那么数字化就是“神经”。山阳县投资建成的数字健康“一张网”,彻底打通了全县524家医疗机构的信息壁垒。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理念的革新。
“医学影像联到镇、远程心电通百村”,让最偏远的山村也能共享县级专家的诊断智慧。“互联网+护理服务”让行动不便的患者在家就能享受到专业护理,群众就医跑腿次数减少60%以上。这张网,将优质医疗资源“无感”地输送到了每一个角落。
与数字网络并行的,是一张有形的生命救援网。山阳县在全省率先建成“30分钟急救圈”,彻底告别了“120仅从县级出发”的历史。18个镇级急救站、244个村级急救点,如同一枚枚棋子,精准布局在县域版图上,将急救响应时间平均缩短1小时。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县急救中心负责人感慨,“这个急救圈,是我们为全县百姓建起的一道最坚实的生命防线。”
![]()
![]()
 ![]()
![]()
激活:人才“活水”与薪酬“破冰”,点燃医者内生动力
改革的最终落脚点是人。山阳深知,没有一支稳定、有活力的医疗队伍,再好的体系也是空中楼阁。
一方面,山阳广开“引才”之门,柔性引进全国知名专家21名,建立名医工作室14个,通过“师带徒”等方式为本土人才“造血”。另一方面,更是敢于在薪酬制度上“破冰”。他们取消了单纯的经济指标考核,建立起与服务数量、质量、技术难度和患者满意度挂钩的全新绩效分配机制。
改革后,县级和基层医务人员的奖励性绩效分别提高至原来的2.5倍和1.8倍。“现在收入高了,干劲更足了,老百姓的口碑就是我们最大的绩效。”一位乡镇卫生院医生的话,道出了改革红利释放的真实心声。村医“四险一金”的全面落地,更是稳定了基层医疗的“网底”,让他们安心守护村民健康。
![]()
![]()
 ![]()
融合: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筑牢全民公卫防线
“1126”模式的广度,体现在它超越了单纯的医疗范畴,向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全面延伸。
山阳县在全省率先挂牌成立县疾控局,村级公卫委员会实现全覆盖,构建起“疾控——医院——社区”协同作战的医防融合新模式。传染病早发现率提升40%,处置时间缩短4小时。创新推出的“四高共管、八病同防”慢病管理模式,让慢病规范管理率达93.15%,成功创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中医药与康养的融合,则为“健康山阳”增添了独特的东方智慧。18个镇中医馆、88个村中医阁,让中医药服务触手可及。“四个一”中医强基层模式获评全国优秀案例。11个尘肺病康复站、与13家敬老院签约的医养结合服务,更是将健康关怀延伸至“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形成了“防治结合、医养互补”的山阳特色。
回望山阳“十四五”规划的医改之路,“1126”不仅是一个数字模型,更是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它回答了县域医改的核心命题:如何通过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将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出最大效能?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弥合城乡健康鸿沟?如何通过机制改革,真正激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从夯基垒台到积厚成势,山阳的实践证明,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敢于动真碰硬、勇于系统集成,就能在改革的深水区闯出一条新路。如今,人均预期寿命80.61岁、连续多年孕产妇零死亡、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这些沉甸甸的数据,是山阳交出的最好答卷。
展望“十五五”,山阳的探索仍在继续。这个位于秦岭深处的县城,正以其坚实的改革步伐,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宏伟蓝图,书写着生动而深刻的县域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