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山环绕的乡村,有这样一位医生——王健坤。=他没有耀眼的头衔,也没有现代化的医疗环境,却用一颗医者仁心和几十年的坚守,守护着村民们的健康与希望。对他来说,行医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深植于土地的使命。
清晨的山路上,雾气未散,王健坤背着药箱,骑着摩托穿行在蜿蜒的山道。那辆旧摩托陪了他十几年,跑遍了村里的每一条小路。有人笑他“太土”,他却笑着说:“这车,比导航还熟路。”在村民心里,只要听到那辆摩托的声音,就知道“王医生来了”。
![]()
王健坤的诊所建在村口,是一栋不大的平房。门口的椅子常年坐满人,有老人、有孩子、有刚干完农活的村民。诊所没有门槛,也没有挂号单,王健坤一边看病一边唠家常。“王医生,我这几天老是头晕。”“是不是天热又干活太累?回去多喝点水,盐分也得补点。”一句叮嘱,比药还让人安心。
他的医术好,手稳,判断准,但更打动人的是那份细心和责任感。对老人,他会详细记录每次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对孩子,他会反复确认药量;对孕妇,他会一遍遍讲注意事项。王健坤说:“在乡村当医生,不能只会开药,还得懂得生活里的病。”
有一次,村里一个老人突发胸闷,家人慌了神。王健坤赶到时,天色已暗,他没有急着打针,而是先用听诊器仔细听了心率,再迅速判断可能是心脏早搏,立刻处理。老人转危为安后,家属激动得直掉泪。王健坤只是笑了笑,说:“老李以后别一个人下地干重活了。”这样的故事,在村里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除了治病,王健坤还特别关注预防。他经常挨家挨户走访,提醒村民注意饮食、锻炼身体。“农村人舍不得花钱体检,我就上门去看。”他说这话时语气平淡,但每一次上山、下河、走几十公里路,都是实打实的辛苦。他会在地头给农民讲解农药防护,在学校里教孩子们洗手、护眼的重要性。有人笑他太啰嗦,他却不介意:“健康这件事,得一点点地唠出来。”
王健坤的双手布满老茧——那是无数次扎针、背药箱、翻山越岭留下的印记。有人问他累不累,他说:“累,但心里踏实。”在他看来,医生不是高高在上的职业,而是一份贴近人心的陪伴。那份陪伴,有时候就是一句安慰的话,一次细致的诊查,一次夜里的出诊。
如今,王健坤已年过不惑,但依然保持着每天奔波的节奏。他的诊所被村民称作“健康的灯塔”,有人特地从几十公里外赶来找他看病。他也带出了几位年轻乡医,希望他们能接过这份责任,把医疗的温度继续传递下去。
“我不是英雄,只是希望村里的人少受点罪。”这句话,王健坤说得轻描淡写,却藏着最深的力量。在城市的灯火之外,在乡村的山路之上,总有人默默守护生命的安宁。王健坤用自己的坚守告诉我们:真正的医疗,不止于技术,更在于心。
他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医者仁心。每一次出诊、每一次嘱咐,都是他对这片土地最真挚的告白。或许正因为有了像王健坤这样的人,偏远乡村才多了一份安心,健康离家,也更近了一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