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要在2050年实现气候中和,这事早就不是新闻了,但很多人不知道,真正卡脖子的不是新能源汽车卖得够不够多,而是那些汽车跑的道路,到底干不干净。
车辆脱碳顶多算完成了一半任务,剩下的硬仗,全在公路基础设施的升级上。
道路运输排放的温室气体,在欧盟占比相当高,想靠新能源车一己之力达成净零排放,简直是痴人说梦。
![]()
有个叫ASECAP的协会,管着欧洲8.2万公里的高速公路,他们说“黑色道路上不会有绿色汽车”,这话听着有点绝对,但细想还真没毛病。
车再环保,跑在高耗能、高排放修建的路上,减排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道路不“绿”,新能源车也难扛减排大旗
欧洲的公路运营商们早就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他们提出,道路本身得先“进化”,不能再停留在单纯的通行功能上。
![]()
比如修建公路时,多用回收沥青和低碳材料,德国就有高速改造时,回收沥青的使用率达到了八成,既省钱又环保。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想把道路变成“能源资产”,荷兰已经搞了太阳能公路试点,路面下铺着太阳能电池板,能给周边设施供电,据说发电效率还不错。
未来还要装感应充电系统,电动车跑着就能充电,这波操作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
但这些改造都离不开钱,有测算说,想把欧洲高速都升级一遍,得花当前路网价值的五分之一。
这么大一笔钱,单靠政府财政肯定扛不住,毕竟各国的预算都有自己的用处,不可能全砸在公路上。
如此看来,找一个可持续的融资方式,成了道路脱碳的关键一步。
![]()
西班牙之前的操作就挺让人费解的,2021年他们取消了一千多公里高速的收费,本以为是惠民政策,结果反而堵得更厉害,排放也跟着涨,政府还要额外掏钱维护。
这就是典型的“免费陷阱”,看似不用花钱,实则把成本转嫁到了环境和公共财政上。
收费不是“抢钱”,是道路脱碳的“钱袋子”
欧洲人其实早就有应对办法,那就是“使用者付费”,这个原则通过《欧洲通行费指令》写进了欧盟法律,说白了就是谁用路谁掏钱,污染严重的多掏钱。
![]()
这既公平,又能凑够道路改造的资金,不用让全体纳税人买单。
ASECAP还建议,把收费机制和智能交通系统一起,纳入欧盟的“绿色投资清单”。
这样一来,私人资本就愿意进来了,毕竟能被认定为绿色投资,回报有保障。
毫无疑问,这比单纯依赖政府拨款要靠谱得多,智能系统的作用可不止于此。
通过实时调节收费价格,能引导车辆错峰出行,减少拥堵。
![]()
联网车辆技术能让车流更顺畅,自然也就降低了能耗,本来想,收费可能会遭人反感,但结合这些智能技术,反而能提升出行体验,这波组合拳打得确实聪明。
道路脱碳还能带来意外收获,欧洲计划重新规划郊区路线,多搞拼车、快速公交和自动驾驶接驳车,再配上统一的数字票务系统,让欠发达地区的人也能方便出行。
如此看来,这不仅是环保工程,还能缩小区域差距,让交通变得更公平。
![]()
当然,挑战也不少,有人对2035年淘汰燃油车有意见,部分国家对高速收费的态度也摇摆不定。
但不管车辆转型的时间表怎么调,道路升级的需求都不会变,毕竟车再好,也得有路可跑,而且得是“绿色道路”。
欧洲的这场实践,给全球都提了个醒,绿色转型从来不是单一领域的事,光靠某一种新技术、某一类新产品远远不够。
![]()
它需要车辆和道路的配合,需要政策和市场的联动,更需要大家明白,真正的环保,往往藏在那些不显眼的细节里。
未来十年,欧洲能不能实现气候目标,公路基础设施的升级进度至关重要。
“黑色道路上不会有绿色汽车”,这句警示值得所有人深思,毕竟,碳中和不是喊出来的,是靠一砖一瓦、一条公路铺出来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