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美酒霞客 马海珍
![]()
“三座大山”之下,经销商的压力与困境
当下的白酒行业,人人都说难。但最难的,无疑是名酒经销商。
用一个比较火的梗来形容:本来应该从从容容、游刃有余,现在是匆匆忙忙、连滚带爬。
堆满仓库的高端产品,捉襟见肘的账面资金,下滑亏损的经营困局……寒冬中瑟瑟发抖的经销商,纷纷欲上“天台”之时,依然保持可观利润的名酒企业,为何会在经销商危难之际,迟迟未能伸出援助之手?
“死道友不死贫道”这句俗语,精准刻画出部分酒企对经销商的冷酷算计。
![]()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20家上市酒企库存已累计近400万吨,部分酒企产能消化周期长达3年以上。再加上禁酒令的严重冲击,商务宴席市场的低迷,年轻消费者对白酒的疏离,使得终端动销大幅放缓。
经销商不再是连接酒企与消费者的桥梁,而是成了库存的“蓄水池”。
周转天数从两三个月延长到半年、一年以上,大量资金被占用在库存中。在销售回款缓慢的同时,还被迫向酒企预付货款。双重挤压下,经销商的资金链已到崩溃边缘。
供需失衡最直接的后果,是价格倒挂。价格体系的全面崩塌,给本已不堪重负的名酒经销商又一记重击。
1750元的飞天茅台,850元的国窖1573,670元的青花郎、630元的君品习酒,590元的珍30,490元的国台十五年,380元的摘要珍品……(数据来源:今日酒价)
高端产品价格崩盘,甚至跌破出厂价。经销商陷入了“卖一瓶,亏一瓶;卖的越多,亏得越惨”的恶性循环。
此外,电商平台补贴策略进一步击溃了传统渠道优势,部分名酒企业单场直播卖货金额,甚至相当于县级经销商的全年销量。
库存高压、价格倒挂、资金困难,成为经销商头上的“三座大山”。有经销商调侃:“都说相比于其他产业,白酒行业的日子还可以,至少没有出现跳楼的。但按照这个态势下去,经销商上天台的日子,恐怕不会太远。”
![]()
从“知心爱人”到“糟糠之妻”,持续恶化的厂商关系
在行业高速增长的黄金十年,名酒企业与经销商曾经是“知心爱人”般的亲密关系。
酒企需要经销商为其开疆拓土,经销商视酒企为财富源头,双方共同开拓市场,共享行业增长红利。你侬我侬,携手发展,共同致富,一度许下“白头到老”的海誓山盟。
市场环境出现逆转,行业进入深度调整,双方关系开始变质。
在酒企看来,当渠道饱和、增量难寻时,传统经销商的价值大幅缩水,已经从市场开发、渠道拓展、区域深耕的“贤内助”,变成了思想保守、模式陈旧、效率低下的“黄脸婆”。
酒企的心思开始转向了更年轻、更性感的“新欢”——直营、电商、直播带货等新渠道。
从“知心爱人”到“糟糠之妻”,真实展现了白酒行业从“增量时代”到“存量竞争”的转换中,厂商关系的本质蜕变,也暴漏了部分名酒企业“可共富贵,难共患难”的功利主义。
名酒企业,历来强势,一直是双方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与成本的转嫁者,而经销商,则是他们眼中的:
业绩的“缓冲带”。压货是核心手段,无论市场能否消化,销售任务必须完成。酒企报表上的营收和利润,相当一部分是压在经销商库房里、并未被消费者喝掉的“纸上财富”。
资金的“蓄水池”。现金流单向抽取,“先款后货”的规则纹丝不动。酒企在产品出厂前就已锁定利润、回笼资金。市场下行的风险和现金流的压力,几乎全部由经销商承担。
价格的“小白鼠”。当批价跌破出厂价时,一些酒企的稳价措施雷声大、雨点小。因为只要货已卖出,酒企就实现了销售。价格倒挂伤害的是品牌和经销商,但短期内对酒企的报表无损。
渠道的“试验田”。传统渠道饱和后,酒企便大力发展直营、线上直播,以更低价格直接抢夺消费者,让传统经销商沦为免费的样品展示厅、付费的搬运工。一旦找到更高效的渠道,经销商随时被当作“弃子”。
曾经唇齿相依的厂商关系,如今已演变成尖锐对立。这种关系的质变并非偶然,而是行业下行压力与商业模式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
![]()
“见死不救”背后,名酒企业的“三重算计”
事实上,面对岌岌可危的经销商,名酒企业并非无力施救,而是在战略短视的驱动下,以牺牲渠道利益,换取自身安全。
用某位大商的话说,最困难的时候,厂家不仅没有“搭把手”,反而“撤梯子”。
咨询专家分析认为,一面喊着重商、尊商、扶商,一面却对经销商见死不救,其背后隐藏着名酒企业的三重算计:
第一、保报表、保业绩、保乌纱。作为上市公司,名酒企业一直受制于资本市场的增长预期。一旦停止压货,数据立刻“变脸”,股价承压。拯救经销商,等于亲手戳破自己的业绩泡沫。
第二、旧模式的路径依赖。过去二十年,名酒企业“提价—压货—增长”的成功模式已根深蒂固。组织架构、考核机制均为此设计,转向动销服务是一场伤筋动骨的自我革命,阻力巨大。
第三、博弈下的自负心态。部分名酒企业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的品牌足够强大,倒掉一批经销商,未来还能招募新的,严重低估了渠道信任崩塌,对品牌价值的毁灭性反噬。
有酒企负责人对经销商困境回应称,公司正在研究帮扶政策,但同时也面临业绩增长与资本市场压力。
也有一些名酒企业推出温和降速、控量保价、柔性考核等安抚性措施,但在渠道失速的残酷现实面前,这只是隔靴搔痒。“小修小补”背后的真实意图,是维持现状,而非根本性解困。
![]()
白酒的未来,经销商仍是关键角色
有专家分析称,2025年是白酒行业的筑底阶段,2026年有望迎来止跌回升。不过,未来的复苏之路更倾向于一次结构性重塑,而非所有品牌都能实现反弹。
在这个调整与重塑的过程中,经销商依然扮演着关键角色。
白酒消费的本质是高度场景化、本地化和人情化。在这一特定因素下,经销商仍然承载着线上渠道和酒企直营无法替代的战略价值。更何况,经销商在产业生态系统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无可撼动。
因此,白酒产业的未来,不在于“去经销商化”,而在于“重新激活经销商”。当务之急,是让经销商有利润可赚、能生存下去。
名酒企业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健康的渠道生态系统比短期业绩更重要。应从“压货思维”转向“动销思维”,从“管理经销商”转向“赋能经销商”,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命运共同体。
经销商的自我革命同样关键。传统的“坐商”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白酒经销商未来的角色,将是融合本地服务商、场景运营者、体验组织者和数据驱动者的复合体,需要在新的行业生态中重新定位自己的价值。
行业组织的协调作用也不可或缺。各地酒业协会、商会应积极搭建厂商对话平台,建立行业自律公约,制止恶性竞争行为,为构建健康行业生态发挥应有作用。
![]()
拯救经销商,就是拯救自己、拯救产业未来
白酒,这个曾经造就无数财富神话的行业,如今正站在十字路口。是继续在存量搏杀的道路上走向集体沉沦,还是痛下决心刮骨疗毒,重构可持续的行业新生态?
答案关乎数十万经销商的生死,也关乎中国白酒行业的未来。没有健康的渠道,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品牌;没有共赢的厂商关系,就不可能有长远的行业繁荣。
名酒企业是时候放下短期业绩的迷思,与经销商共同直面危机。毕竟,当经销商集体走上天台之时,整个白酒行业,都将面临一场“无人幸免”的生态灾难。。
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一个关于产业共生关系的、冷酷的经济学常识。拯救经销商,本质上就是拯救酒企自己,就是拯救整个白酒产业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