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园林史上具有纪念意义的特殊年份。这一年,被誉为苏州最古老园林的沧浪亭悄然迈入了980岁诞辰。北宋庆历五年,诗人苏舜钦深陷贪腐旋涡,无奈出走朝堂,置业隐居,遂有沧浪亭留存于世;也是在今年,前身为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帝王宫苑的北海公园,迎来了开园100周年的纪念日,曾经鲜有人识的金代离宫、元朝宫城、明清西苑,随着封建王朝的彻底覆灭,终于在1925年面向公众敞开了大门。沧浪亭所代表的南方私家园林和北海公园所代表的北方皇家园林,一个小巧精致,一个气势宏伟,恰是中国古典园林最具典型意义的两种形制。在《说园》(收录于《园林有境》)一文中,著名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写道:“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诚如其所言,中国古典园林无论南北、不分等级,都不约而同地遵循着屋宇廊亭、叠石造山、花草树木“三位一体”的要素组成。
![]()
《园林有境》,陈从周 著,湖南美术出版社2023年出版
![]()
明万历年间寄畅园复原示意图。黄晓复原,于继东绘制。
屋宇廊亭
“饶有情趣、适当布局之建筑,诚为一座优美园林之首要”(童寯《东南园墅》)。在《中国园林鉴赏辞典》中,陈从周将园林风景建筑的特点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多曲”,呈现出与山形石峰、溪流池湖相呼应的曲径、曲廊、曲檐;二是“多变”,建筑布局没有定数,随宜多变,不一而足;三是“雅朴”,不使用繁缛艳丽的装饰,追求宁静自然、简洁淡泊、朴实无华的风格;四是“灵巧”,园林建筑空透开敞,室内外空间相互流通,打成一片。
中国传统建筑布局向来讲究极致对称,其中又以皇家建筑为甚,紫禁城的规划布局就严格遵循着“中轴对称、前朝后寝、左文右武”的原则。虽然园林布局注重的是适应山水地形的高低曲折,但作为皇家园林的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则无法完全摒弃宫殿式的规整建制,以及这种规整所代表的威严和秩序。在《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一书中,作者李乾朗在介绍颐和园和避暑山庄时,都言及了园内建筑的“轴线分明,布局谨严”:他称“(避暑山庄)南部的宫殿区,与紫禁城相仿,亦属中轴对称之严谨布局”,又说“(颐和园佛香阁)这组庞大的建筑群采用对称布局,不像是园林的手法,反倒是像一座大佛寺”。而南方私家园林则要自由得多,除了部分单体建筑在屋顶、门窗、陈设等方面仍注重对称之外,整个建筑布局则完全摆脱了中轴线的概念,引用李乾朗在评述拙政园时的话来说,就是“建筑物高低错落”“有聚有分”。除此之外,中国传统建筑一三五七制的奇数开间数规律,也在园林建筑中被悄然打破,屋宇廊亭的开间逐渐摒弃固化的法式,更多地遵循实际空间和现实需求,位于拙政园西部补园的“别有洞天亭”和“与谁同坐轩”就都是因地制宜的半间形制。
![]()
《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李乾朗 著,北京日报出版社2024年出版
学者黄晓、刘珊珊所著的《寄畅园:一座园林中的晚明艺术与生活》,拾掇起寄畅园建园以来的传奇、图册、诗文、研究,在爬梳剔抉中追寻着寄畅园的诗情画意和往日图景。书中收录了寄畅园主人秦燿创作的组诗《寄畅园二十咏》,20首诗几乎都以亭台楼阁、水榭山房命名,既是秦燿建园心境的自陈,也是他对园内建筑命名的自解。在《寄畅园二十咏·邻梵阁》中,秦燿有诗云“高阁邻招提……时闻钟梵声”,意指“邻梵阁”因邻近惠山寺而得名;在《寄畅园二十咏·含贞斋》中,秦燿写道:“盘桓抚孤松,千载怀渊明。岁寒挺高节,吾自含吾贞。”解释了“含贞斋”的命名化用了陶渊明“抚孤松而盘桓”、陶弘景(谥贞白先生)“以听松风为乐”的典故;而对于《寄畅园二十咏·爽台》收尾的一句“轩窗致高爽”,秦燿则是化用了明代计成所著的中国第一本园林学著作《园冶》中“轩楹高爽,窗户虚邻”之句,抒发了坐于此台的舒爽松弛之感。由寄畅园可见,园林建筑的命名,都非简单的信手拈来,而是园林主人在历代诗句、典故中的自我找寻和情感归属。
![]()
《寄畅园:一座园林中的晚明艺术与生活》,黄 晓 刘珊珊 著,北京出版社2025年出版
![]()
《寄畅园图册》之“邻梵”
叠石造山
自古文士多爱石,叠石造山也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受文人青睐的营造。白居易、苏轼、张岱等历代贤人都是嗜石藏石的典范,而身体力行参与堆石的文人墨客也不在少数。比如书画家文徵明之于苏州拙政园、剧作家李渔之于南京芥子园、画僧石涛之于扬州片石山房等等,皆有撸起袖子布景堆石之功。
北宋书画家米芾爱石成癖,被称为“米癫”。传说他曾对奇石面石而拜,并称其为“石兄”。米芾曾将太湖山石的审美标准概括为“瘦、透、漏、皱”,被沿用至今。在他看来,只有集齐修长挺拔、孔洞贯通、水滴石穿、纹理褶皱四大特征,方能称为太湖山石之精品,苏州留园中的冠云峰、扬州个园中的四季假山、北京颐和园中的仁寿门石景、无锡寄畅园中的介如峰等假山小品,都遵循着这样的标准。
![]()
寄畅园介如峰现状
以介如峰为例,时隔近500年,我们原本已无从知晓寄畅园及介如峰的旧况,但明人宋懋晋所绘《寄畅园图册》却奇迹般地留存至今,《寄畅园:一座园林中的晚明艺术与生活》中汇集了《寄畅园图册》的50幅珍贵图画,并辅以详细的注释说明。《图册》开篇首幅便是一尊太湖山石“石丈”:“有紫藤攀援其上,旁立一株虬曲的黑松,两者姿态相应,松下另有两片粗拙的丑石作为配景。”有趣的是,200年后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七次驻跸寄畅园,也在此御制了一幅《介如峰图》,松、石、古藤的摆布都如出一辙。由此,不仅可见“介如峰”的命名沿革,也可知从明到清、从汉到满、从文士到帝王,虽跨越时空和种族、环境和身份,人们对寄畅园中这尊太湖山石的偏爱,可谓殊途同归、不谋而合。
![]()
明代宋懋晋《寄畅园五十景图》之“盘桓”,描绘了石峰、孤松和古藤,为园林经典搭配
建筑学家童寯曾经讲述过一则关于艮岳遗石的故事,令人唏嘘。北宋晚年,宋徽宗醉心于叠山造园,将江南太湖地区的大量奇山异石搜刮至汴京,用于营造皇家园林“艮岳”,然而艮岳建成还不足五年,金兵挥师南下,徽钦二帝蒙难,这些费尽千辛万苦、耗尽民脂民膏的奇山异石,很多都“不得已碎作石弹,以卫城郭”,倾巢之下从无完卵,护卫疆土或许已是这些奇石的最好归宿。无独有偶,中国历史上最为知名的皇家园林,比如上林苑、九洲池、艮岳、圆明园、颐和园、避暑山庄等,竟都无一例外地遭受过战争动乱、改朝换代和异族侵略的致命破坏,甚至绝大多数因此已无迹可寻;而那些隐于闹市的文人园林,比如苏州的拙政园、上海的豫园、扬州的何园、无锡的寄畅园等,虽几易其主,却都非常幸运地留存了下来。艮岳遗石除了一些被“碎作石弹”之外,还有不少都被金兵运往了首都燕京,古建筑学家罗哲文的《天工人巧:中国古园林六讲》就记叙道:“金代对于琼华岛(北海公园的前身)的布置修建已经进行了不少的工作,由于北方缺乏太湖山石,据说还特别去汴京拆除了宋徽宗所营造的寿山艮岳的太湖山石,运到这里来布置琼华岛。”
花草树木
清华大学唐克扬教授曾将自己策划的中国园林海外巡展和个人出版的中国园林学术专著,定名为“活的中国园林”。在屋宇廊亭、叠石造山、花草树木这三大构园要素中,唯有花草树木是具有生命力的,“他们既是园林风景的主角,又是其他景致不可缺少的陪衬和烘托”(陈从周《中国园林鉴赏辞典》)。
然而,并非所有花草树木都可以被王公贵族、文人雅士选入园林,事实上如同中国山水画的常用选题一样,只有那些象征高尚品德、高洁追求的植物,才可以享受到如此“恩宠”。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位列“中国四大名园”的扬州个园,“个园,如此称谓,实为此园主导之竹林,以‘个’为文字单元,形象化刻写‘竹’字书法”(童寯《东南园墅》)。据说,扬州个园所种植的竹子多达71种、20000多竿,足见园林主人对竹子的偏爱,而这种偏爱又紧密关联着竹子立根乱崖、虚怀若谷、宁折不弯的高尚品行,是园林主人对个人德行的自喻。除此之外,北京的避暑山庄以松柏闻名天下、苏州的拙政园“荷风四面亭”以赏荷为胜、苏州的留园从清光绪末年就开始举办兰花会,也都是因循着这些植物长寿常青、清纯高洁、淡泊无争的品格象征。
![]()
《东南园墅》,童 寯 著,湖南美术出版社2018年出版
在《东南园墅》中,童寯发问道:“园林这般充满生气之活物,能否按照无生命之博物馆珍品,摆放陈列,供人观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南宋诗人陆游晚年游览绍兴西园,曾留有一句诗文“高高下下天成景,密密疏疏自在花”,花草树木不仅以其生命力激活了园林的生机活力,还以其参差不齐、错落有致的形态,与周边的屋宇廊亭、假山流水交相辉映,复原了中国山水画所独有的空间感和层次感。《红楼梦》第三十五回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黛玉)于是进了屋子,在月洞窗内坐了。吃了药,只见窗外竹影映入纱来,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曹雪芹仅用寥寥数语,就将中国园林中掩映成趣的诗画场景跃然纸上。
陈从周在《说园》中指出:“苏州留园原多白皮松,怡园多松、梅,沧浪亭满种箬竹,各具风貌。”这些颇具个性特征的树木品种,奠定了不同园林之间各不相同的审美基调,倘若将独具标识性的“底色”淡化或搞混,就势必会抹杀园林的各自特色,让所有园林成为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标准件。此外,陈从周还反对在修复古典园林时,刻意追求新奇或是对植物品种信手引进,他强调“一地方的园林应该有那个地方的植物特色……它与植物园有别,是以观赏为主,而非以种多斗奇”。他还以南京清凉山为反例,指出“南京清凉山,门颜额曰‘六朝遗迹’。入其内,雪松夹道,岂六朝时即植此树耶?”雪松直至上世纪20年代才引入中国,清凉山遍植雪松显然不妥。陈从周当然还有言外之意,那就是园林营造小到一草一木、大到章法布局,都是精雕细琢之事,都来不得半点马虎。
![]()
《寄畅园五十景图》全景图与各分景图的对应关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