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零售怎么参与进来”“怎么对接平台”“闪电仓怎么合作”……最近一段时间,即时零售爆火,很多经销商朋友都来询问。
早在2019年,「新经销」就专门对O2O进行了行业调研,并出了行业报告。
但在那个时间,和经销商的关联度不大,更多的还是品牌商和零售商参与其中,就是简单的将线下面门店的商品上翻到线上。
但是随着即时零售规模性扩张,各种专注于即时零售的前置仓业态出现,尤其是闪电仓业态,对本地化的供给需求越来越多,经销商参与其中的机会也多了。
前段时间,在南京拜访了一个非常年轻的90后:南京麦好货供应链总经理胡睿,是经销商做即时零售供应链的典型代表。一个典型的传统水饮经销商,从2023年开始,给南京区域的闪电仓供货,不到两年时间商贸生意规模翻倍,年销售规模过亿。
![]()
他是怎么做即时零售供应链的?接下来我把他的案例分享给你。
![]()
0基础做闪电仓供应链
胡睿是2018年开始做经销商,当时主要是做水饮,第一年的销量在500万左右。到2023年,传统的商贸生意规模大概在五六千万左右。
到了这个规模之后,胡睿发现,生意进入了内卷的状态。
一是传统代理生意很难有新的突破,大资金投入的风险太大。
在南京这样的城市,通过横向拓展品牌和品类扩大规模,厂家的要求多,潜规则更多。尤其是麦好货起步晚,区域受限制。
也想计划做B2b,但大规模投入带来的风险太大,一旦没做好,说不定连基本盘都没了。
二是传统渠道的生意在萎缩,被持续分流,需要新的业务来支撑发展。
这两年商贸生意很难做,电商、零食折扣、即时零售、便利店连锁都在抢传统渠道的份额,“老”渠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渠道里去卷,投入产出是不成正比的。
对于麦好货供应链来说,需要有新的业务来支撑下一个阶段的发展。
为什么是做闪电仓供应链这件事?
2023年初,胡睿自己开了一家闪电仓,但在运营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没经验、卷价格、货难采、竞争大等,最后关停了。
这次经历,胡睿得出一个结论。“专业的人才能做专业的事情,经销商过去没有线上零售的经营经验,如果没有专业的操盘手,自身很难做好”。
所以南京麦好货,清晰了一个方向,专注做好供应链。
![]()
按照官方公布的数据看,未来闪电仓仍然有很大的市场空间,这背后肯定需要供应链来供货,麦好货就是这个供货的角色。
这是胡睿做闪电仓供应链的最初的想法:跟着持续增长的业态,然后不断响应他们的需求,我们就有存在的价值。
结果是好的,两年不到的时间,麦好货从单一水饮经销商,变成了一个全品类的供应链,整体生意盘子也实现翻倍增长。
![]()
从组织和开发维度看
怎么匹配做供应链?
经销商做新业务,往往都有一个误区:一个新渠道,是不是要找关系、找资源,才能做?
但开发闪电仓门店,相对来说没那么复杂。前期只要你找到了门店,很大概率能建立合作关系。
麦好货开发门店的方法,就是最笨的办法:扫街。
找店——闪电仓的门店想找到其实很简单,打开美团的APP—闪购—24h便利店,基本就能把本地的闪电仓门店位置摸清楚。
拜访——选择晚上去拜访。白天闪电仓大多都是员工守店,去拜访大概率是无效拜访。晚上相对而言是老板查店的时间,大概率会在门店,这个时候业务去拜访,是比较有效的。
谈判——抓住闪电仓的核心痛点,重货快消品需要本地的供应链一站式供应和快速履约。没有那个闪电仓老板希望自己对接几十上百个供应商的。
而且快消标品,本来在闪电仓就是引流就不挣钱,他们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日百商品。所以当时拜访之后,基本上都建立了合作关系。
有了门店基数之后,就需要考虑组织匹配的问题。闪电仓供应链和传统的商贸生意,是完全不同的操作模式,在组织架构上也有差异。
麦好货的闪电仓供应链业务,除了仓配是共用原来商贸生意的仓配,其他都是完全重新搭建的团队。
- 业务(销售/客户对接):包括固定订单跟进、价格谈判、商品更新、新品推荐。更强调沟通效率与快速响应,以维持高频次合作。
- 采购:负责上游供货谈判、压价、引入新品及SKU管理。
- 财务:独立核算闪电仓业务的成本、毛利和资金流,处理结算与补贴。
这里重点强调一下闪电仓业务和传统业务的区别,传统业务以白天拜访为主,更多的是开发、跑店、陈列、促销执行,客户关系和订单相对稳定,对新品和价格变动敏感度较低。
![]()
履约、商品、运营
做闪电仓供应链的三个核心壁垒
门店的开发和组织,都是最基础的要求。真正要做好闪电仓的供应链,必须要知道闪电仓商家背后到底有什么的需求?
不同于2年前大多数是个人的散店,现阶段的闪电仓商家,大多都是连锁品牌。这让很多经销商会以为,连锁品牌是不是都有中心仓,都有自己固定的供应链。
其实不是的,大家不要觉得这个业态很成熟。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大多数仓店没有统一的、能全品类供应的总仓,闪电仓品牌一般除了自身的大本营之外,其加盟店都有自采权。尤其是在快消品层面,基本都是当地的闪电仓商家自己来解决货源。
所以这里面一定是有巨大的需求空间的,前提是你能满足商家的需求,这里的需求不是简单的有货就行。
![]()
胡睿根据自身过去的经验,将做闪电仓供应链的实践,基于需求的变化,总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满足履约的要求。
在闪电仓野蛮生长的时候,闪电仓商家对供应商的首要要求是“货必须第二天到”。哪怕是晚上下单,也要在次日准时到货,否则直接被淘汰。
大家看到闪电仓在美团上的店铺,很容易看到这么门店的订单量,很多都是月均9000+、1万+的订单,这意味着闪电仓的周转是非常快的。
但大多数闪电仓储藏商品的地方很小,基本不会有太多的库存,这意味如果补货的频次和效率不高,很容易出现缺货的情况,这对消费者的体验是非常不好的。
所以关于时效的要求都是次日达(T+1),今天下单,无论下单时间早晚,第二天必须送达。
为了做好履约,麦好货专门匹配“两班倒”的模式:
每天早上7点截单,分拣工作在5–6点就已提前启动,中午前完成全部分拣任务,确保第一批司机送货后能当天二次配送。
这里面切记一点:履约是做好闪电仓供应链必要条件,没有这个前提,商家不会想跟你合作。
第二个阶段:解决货全的需求。
当闪电仓的密度上来之后,商家竞争更加激烈,仅仅有货还不够,而是有一盘匹配消费者的货。这个时候,商家对供应链端的需求不再满足于“货能及时到”,而是更加看重商品的完整性与丰富度。
尤其新品需求不断增加,他们希望供应商能够主动寻找并快速上新,覆盖尽可能全的SKU。例如,饮料从传统渠道的30个SKU扩展到闪电仓需要的50个,薯片从10个口味增加到15个口味。
这背后,其实是商家对“一站式采购”的强烈需求。尤其是日常经营已经极为繁忙,商家希望减少与多个供货方的对接,把更多商品集中到一个供应商来完成,以节省采购成本和时间。
基于此,麦好货专门成立采购团队,围绕闪电仓商家品类结构的需求,全品类供货,组了一盘3000SKU的商品。
当然扩品是有节奏的,切忌在不懂一个品类特性的时候,盲目扩张品类。麦好货扩品类是分阶段进行的。
比如,第1月:补齐饮料SKU;第2月:增加酒水品类;第3月:扩展酒饮范围并再增加约200个SKU;第4月及以后:引入秋食(休闲食品)。
先大牌,再二线品牌,后网红产品。
当然,这里面有一个核心问题:怎么知道闪电仓商家需要哪些商品?
麦好货的做法是,拉出做的最好的闪电仓商家,然后拆解他们商品清单,销量大于一定数量的商品,全部引入。然后逐步验证与补强:以真实销量为依据优化SKU组合。
第三个阶段:做好运营的服务。
即时零售大火以后,所有的品牌厂家都非常关注闪电仓这个业态。但是他们最大的问题是,不懂这个业态该怎么操作。
有些厂家,安排自己的区域经理和当地的经销商去做,但最后的结果都很一般,原因是什么?
一是品牌方小职级的区域负责人,没有多少真正懂的线上生意的。跟他们讲神价、讲劵、讲满,讲怎么让商家做活动,基本上都不太懂。
二是部分传统经销商的思维固化,并且能力不匹配。比如他们难以满足高频履约的要求,缺乏灵活的小单高频运作能力。
即便他们能给到更低的供货价,也因担心价格体系被冲击而不愿下调,对内部利益格局的顾虑让其难以配合闪电仓的运转逻辑。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需求:品牌和闪电仓商家的链接。
品牌想要直接链接更多的闪电仓,闪电仓商家也想要品牌的资源倾斜,但是厂家又没有办法为单一商家去做服务,商家也不想同时对接几十上百家个厂家。
这就需要一个中间角色来做运营和服务。
麦好货此刻的定位,就是承上启下的运营服务者。一方面向商家讲解平台规则、活动玩法,帮助其提升动销效率;另一方面协助品牌理解并适应闪电仓渠道,推动价格策略、活动机制和上架规则的优化。
写到最后
胡睿告诉新经销,即时零售供应链不是一个简单的“卷价格”的赛道,而是一个“卷价值”“卷效率”的生意。价格可以带来短期的订单,但真正能沉淀下来、形成壁垒的,是谁能提供更长期的价值。
供应链的本质,从来都不是比谁价格最低,价值卷才是核心。谁能持续在价值上做加法,谁就能在这个看似薄利的生意里,跑出厚积的壁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