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25日,首尔市政厅广场上办了场特别的追悼会,“10・29梨泰院惨案三周年市民追悼会”。
说它特别,是因为这是事故发生三年来,第一次由遇难者家属和政府一起办的。
韩国国务总理金民锡也去了,还发表了追悼演讲,末了回到座位上,摘下眼镜擦眼泪的样子,被不少媒体拍了下来。
![]()
这种真情流露比那些空泛的“深表哀悼”要实在多了,毕竟三年过去,家属们还在等一个彻底的说法。
这场追悼会不是凭空开的,得回头看看三年前那场让人揪心的悲剧。
2022年10月29日晚上,首尔梨泰院那边办万圣节派对,差不多10万人挤过去凑热闹。
核心区域有条小巷子,宽才3米多,长也就45米,那么多人全往里头挤,最后直接酿成了159人死亡、195人受伤的惨剧。
![]()
后来调查才知道,当时警方根本没在梨泰院派够警力,为啥?因为前总统尹锡悦把办公室迁到了龙山,警方的人全被调去守总统府周边了。
总统府的安全重要,老百姓的安全就不重要了?这种资源错配,说难听点就是拿公共安全当摆设。
首次联合追悼会:家属与政府的“破冰”,但诉求还没落地
这次联合办追悼会,其实能看出政府态度的转变。
![]()
之前家属们自己办追悼,政府偶尔派个代表应付一下,这次是“10.29梨泰院灾难遗属协会”、行政安全部和首尔市政府一起牵头,连外国遇难者家属都被专门慰问了,毕竟当时事故里有26个外籍逝者,来自14个国家,他们的家人同样不好过。
金民锡在演讲里也没绕弯子,直接说这不是简单的事故,是“公共责任和公共安全网崩溃”导致的,还引用了尹锡悦“国家存在的根本是守护国民生命安全”的话,这话听着提气,但能不能落到实处,家属们心里其实没底。
![]()
会上金民锡还承诺了两件事,一是按家属要求建纪念设施,二是10月29日事故当天办官方的“三周年纪念仪式”,还呼吁大家别做让家属难受的事。
本来想觉得这些承诺能让家属宽点心,但后来发现,家属最在意的“追责”,至今还没理顺。
今年9月底,首尔西部地方法院判了前龙山区警察署长和两个急救中心的人,刑期从1年到3年不等,理由是他们处置不力。
可时任龙山区区长朴熙英那些人,却被认定无罪。
![]()
这换谁谁能接受?区长是区域负责人,事故发生时辖区内出这么大的事,说没责任真的有点说不过去,所以家属立马就上诉了,到现在案子还没结。
这三年里,韩国政府也不是啥都没干,确实搞了些安全改革。
比如修订了《灾害与安全法》,要求超过1万人的活动得提前30天交安全方案,地方政府还得联合警方、消防一起审核,还成立了“国家安全危机应对中心”,让报警和急救信息能实时共享。
梨泰院商圈现在也装了28处人流监测摄像头,人多到阈值会自动预警。
![]()
这些措施听着挺全,但执行起来却有点打折扣。
之前看韩国《中央日报》报道,有地方政府为了不影响商圈生意,居然简化了活动审核流程,这不就是把改革当走过场嘛?安全这事儿,哪能因为怕影响经济就放水。
从韩国到全球:踩踏悲剧的反思,不能只停留在“纪念”
其实不光韩国,全球不少地方都出过踩踏事故,他们的应对经验,韩国也学了些。
![]()
比如2015年德国杜伊斯堡爱沙尼亚音乐节,21人死于踩踏,之后德国就搞了“活动安全等级划分”,人多的高等级活动得配直升机巡逻、设应急避难区。
韩国2024年也用了这个制度,今年梨泰院万圣节活动就被定为“高等级”,警力比2022年多了3倍,这才没出乱子。
还有日本涩谷十字路口,那么多人天天过,靠“分时段放行”“志愿者疏导”搞得顺顺当当,首尔现在在明洞、弘大这些热闹地方也学了这招,去年到今年没再发生过拥挤事故。
![]()
这些经验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们没停留在“纪念”层面,而是真的落到了具体管理上。
梨泰院惨案过去三年,金民锡的眼泪也好,政府的改革也罢,最终都得看能不能让类似的悲剧不再发生。
159条生命,背后是159个破碎的家庭,他们要的不只是一场追悼会、一座纪念设施,更是一个负责任的说法,和一个真正安全的环境。
现在距离10月29日的官方纪念仪式还有几天,希望韩国政府能真的把承诺兑现,别再让家属们等下去。
![]()
毕竟公共安全这事儿,从来都不是喊口号就能解决的,得把“生命至上”真的刻在心里,落实到每一次警力部署、每一次活动审核里。
不然的话,再多的追悼会,再深刻的眼泪,也换不回那些逝去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