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触摸桌面、举起水杯时,总会下意识认为 “物质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毕竟这些东西能被感知、能被测量。
![]()
但随着物理学对微观世界的探索不断深入,一个颠覆性的猜想逐渐浮现:或许 “物质” 本身并不存在,我们所感知到的 “实体”,本质上只是能量相互作用产生的现象,能量的相互作用才是一切存在的基础。这个看似违背常识的观点,其实藏着微观世界的运行规律。
要理解 “物质可能不存在”,首先得打破对 “物质” 的传统认知。在经典物理学中,物质被定义为 “具有质量、占据空间的实体”,比如石头、水、空气,甚至构成它们的原子、分子,都被视作 “实实在在的粒子”。但量子力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认知 —— 微观粒子(如电子、质子)并非我们想象中 “小弹珠” 般的实体,它们同时具有粒子性和波动性,且无法被精准定位。
![]()
更关键的是,科学家通过粒子对撞实验发现,当两个微观粒子高速碰撞时,并不会 “撞出” 更小的实体粒子,反而会转化为能量,随后能量又会重新转化为其他粒子。这意味着,“粒子” 更像是能量在特定条件下的 “显现形式”,而非永恒存在的 “实体”。
从质能关系来看,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²)早已揭示了物质与能量的深层联系 —— 能量(E)和质量(m)可以相互转化,光速(c)是两者转化的桥梁。这一方程不仅在核反应中得到验证(如核电站通过核裂变将质量转化为能量),还在微观世界中展现出更本质的意义:质量其实是能量的 “浓缩形态”。
![]()
比如一个质子的质量,约等于其内部夸克与胶子(传递强相互作用力的粒子)所携带能量的总和 —— 夸克本身的质量极小,质子的大部分质量,其实来自夸克之间强相互作用产生的能量。换句话说,我们眼中 “有质量的物质”,本质上是能量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 “稳定结构”,而非独立存在的实体。
再看我们对 “物质实体感” 的感知,其实也源于能量的相互作用。当我们触摸桌面时,感受到的 “硬度” 并非桌面物质的 “实体碰撞”,而是桌面原子的电子与我们手指原子的电子之间产生的电磁排斥力 —— 电子本身并非 “实心粒子”,这种排斥力是电磁场能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
同样,我们看到物体的颜色,是物体原子吸收特定频率的光子(光的能量载体)后,反射其他频率光子形成的视觉信号;我们闻到的气味,是分子(能量构成的稳定结构)与鼻腔受体发生化学作用(本质是电磁相互作用)产生的神经冲动。所有对 “物质存在” 的感知,最终都能追溯到能量的相互作用,而非 “物质实体” 本身。
更前沿的物理学理论,如弦理论,也在进一步支持 “能量是存在基础” 的观点。弦理论认为,宇宙中最基本的单元并非粒子,而是一根根极微小的 “弦”—— 这些弦以不同的频率振动,就会展现出不同的粒子特性(如电子、夸克)。
![]()
而 “弦的振动” 本质上是能量的运动,不同的振动模式(能量状态)形成了不同的 “粒子”,进而构成了我们所见的 “物质世界”。
![]()
虽然弦理论目前尚未被实验完全证实,但它为 “物质源于能量相互作用” 提供了理论框架:所谓的 “物质”,不过是能量以特定方式运动和相互作用产生的 “表象”。
当然,“物质不存在” 的说法并非否定我们所见世界的 “真实性”—— 我们触摸的桌面、呼吸的空气,在宏观层面依然是 “可感知、可利用” 的存在。
![]()
这个猜想的意义,在于揭示世界的 “本质构成”:从微观到宏观,一切存在的核心并非 “实体物质”,而是能量的流动与相互作用。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或许能以全新的视角看待宇宙 —— 无论是星球的运转、生命的诞生,还是光的传播,本质上都是能量在不同形式下的相互作用,正是这些复杂的作用,编织出了我们眼中丰富的世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