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中“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不仅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蓝图,更与每个普通人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不少人会好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当前的发展基础,我们能否如期实现这一目标?要解答这些问题,需要从标准定义、影响因素、现实基础等多个维度展开分析,才能更清晰地看清未来的发展路径。
![]()
一、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不是固定数字,而是动态标准
提到中等发达国家,很多人会先想到具体的人均GDP数值,但这个标准并非一成不变。
从当前国际共识来看,人均GDP是划分发展阶段的重要参考。全球公认的32个发达国家中,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属于初级发达国家,像波兰、葡萄牙就处于这一区间;达到3万美元则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韩国、西班牙是典型代表;超过4万美元则属于高度发达国家,德国、英国、美国等都在此范围。
不过,经济发展是动态过程,中等发达国家的标准也会随时间调整。目前,中等发达国家的标准范围在2.5万-3.5万美元之间,2.5万美元是公认的入门门槛。考虑到10年后全球经济格局、物价水平等可能发生变化,我们暂且以2.5万美元为基准,分析2035年的实现可能性。
需要注意的是,人均GDP只是一个核心指标,并非全部。真正的中等发达国家,还需要配套完善的社会保障、均衡的区域发展、较高的居民收入占比等,这些都是未来发展中需要同步推进的内容。
![]()
二、三大核心变量:决定2035目标能否落地
要实现2035年人均GDP达到2.5万美元,关键取决于GDP增速、人口总量、汇率变化这三大变量,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最终结果。
1.GDP增速:5%到8%的跨越,新动能是关键
从当前基础来看,2024年我国GDP总量为18.94万亿美元,人均GDP1.34万美元。要在10年内达到2.5万美元,每年人均GDP增速需至少保持8%以上,这意味着整体GDP增速也要达到这一水平。
但现实情况是,我国经济体量已接近20万亿美元,近年来增速稳定在5%左右,能保持这一增速在全球大型经济体中已属不易。通常来说,经济体量越大,增速越难维持高位,单纯依靠传统增长模式,要达到8%的增速确实存在挑战。
不过,我们不能忽视潜在的增长动能。一方面,通胀因素会影响名义增速。这两年我国实际GDP增速5%,但受通缩迹象影响,名义增速仅3%左右。若未来通胀回升至2%-3%,名义增速有望达到7%-8%,为目标实现提供支撑。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能源转型、AI驱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以及科技领域的持续突破,都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带动增速实现突破。
2.人口总量:缓慢下降,对人均GDP有轻微提振
人口总量是计算人均GDP的分母,其变化会直接影响结果。截至2024年底,我国人口为14.08亿人,自2021年人口规模见顶后,已连续3年减少,2024年出生人口954万人,较上年减少近140万人,人口下降已成为长期趋势。
根据专家预测,2027年我国人口将跌破14亿,2035年预计处于12.8亿-13.3亿区间。从数学逻辑来看,在经济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人口减少会直接提升人均GDP。但需要注意的是,10年间人口减少规模有限,对人均GDP的提振作用较为轻微,不能作为实现目标的核心依赖。
3.汇率变化:人民币升值,能让“经济蛋糕”更显眼
汇率是连接国内经济与国际市场的重要纽带,对GDP总量和人均GDP的换算影响显著。这几年中美GDP差距扩大,汇率波动是重要原因之一——美元保持强势,人民币汇率维持在7左右,一定程度上拉低了以美元计价的GDP规模。
但未来汇率走势存在积极预期。随着美联储持续降息,美元中长期贬值将是大概率事件;同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国际认可度提升,人民币汇率有望迎来升值。以2024年数据为例,我国GDP总量134.9万亿人民币,按7.12的平均汇率折合18.94万亿美元;若汇率升至6:1,GDP将达到22.48万亿美元,人均GDP也会从1.34万美元升至1.59万美元,增幅明显。
综合测算,若未来GDP每年增长5%,2035年GDP规模将达230万亿人民币。按6:1的汇率计算,GDP总量38.33万亿美元,除以13.3亿人口,人均GDP可达2.88万美元,超过2.5万美元的中等发达国家门槛;若汇率升至5:1,人均GDP甚至能达到3.45万美元,进一步巩固中等发达国家地位。
![]()
三、现实基础与未来方向:从“数字达标”到“民生改善”
虽然实现2035年目标面临挑战,但我国已有部分地区提前迈出了步伐,为全国发展提供了参考。
在国内,部分沿海城市已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上海、北京人均GDP突破3万美元,深圳2.8万美元、苏州2.7万美元、无锡2.9万美元、南京2.5万美元,全国已有20多个城市进入初级发达经济体行列。这些城市的发展实践表明,通过产业升级、科技赋能,我国完全有能力实现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
但必须清醒认识到,人均GDP不等于人均收入,两者存在明显差距。当前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例约为43%,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折合4.1万人民币(5762美元);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普遍在60%以上,日韩达70%左右,美国超过80%。这意味着,即使未来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还需要通过健全收入分配制度,让居民更多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未来10年,我国不仅要追求人均GDP的“数字达标”,更要注重发展质量的提升。一方面要持续推动科技突破、产业升级,做大经济“蛋糕”;另一方面要缩小东部与中西部发展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带来的生活改善。
结语
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基于现实基础、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这一过程中,GDP增速的突破、汇率的合理回升将是核心驱动力,而人口变化则提供轻微助力。更重要的是,在追求数字目标的同时,我们要始终聚焦民生改善,让经济发展的成果真正转化为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这才是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真正内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