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秦岭,横亘于中华腹地,以其独特的地理存在,铸就了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地理轴心与文化脊梁。广义上的秦岭,西起青海、甘肃两省边界,向东经甘肃进入陕西省,经陕西南部到达湖北、河南西部,横贯青海、甘肃、陕西、河南、湖北、四川、重庆六省一市,绵延1600公里,覆盖面积达40万平方公里;狭义的秦岭,是指位于陕西省境内的秦岭中段山脉,也是秦岭的主体,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米,为我国中东部最高的山峰。
2500多年前的《周易》把秦岭称作中华“龙脉”,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下“秦岭,天下之大阻”,从此便有了“秦岭”一名的正式文字记载。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作为民族祖脉和文化象征,秦岭孕育了“南稻北粟”的农耕文明格局,见证了周秦汉唐的盛世华章,涵养了蓬勃昌盛的中华文化,更以包容万象的胸怀,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
地理生态:
奠定中华文明延续的自然根基
![]()
▲秦岭主峰太白山上的湖泊“大爷海”。图源:新华社
山势磅礴的秦岭,不但在地理上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气候上也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这道巨大的天然屏障,北拒凛冽的寒潮南下,南锁温润的暖湿气流北上,清晰划定了我国温带与亚热带气候的分野。复杂多变的地质地貌和气候类型,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使得秦岭成为一座生机勃勃的“生物基因库”。在这片得天独厚的生态家园,数千种生灵和谐共生,“秦岭四宝”朱鹮、大熊猫、羚牛、金丝猴是其中的名片。
![]()
▲秦岭大熊猫野化培训基地,两只大熊猫在雨中嬉戏。图源:新华社
秦岭以其充沛的降水,赢得“中央水塔”之美誉。秦岭以北为黄河水系,以南为长江水系,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长江两大支流汉江和嘉陵江都发源于此。秦岭主峰太白山巅的冰雪融水,汇聚成水流清澈、水质甘甜的黑河(渭河南岸支流),滋养关中平原,成就了历史上“八水绕长安”的丰饶图景;而发源于秦岭南麓的汉江,其上游的丹江口水库,肩负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任,惠泽华北大地亿万民众。
莽莽秦岭,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早在163万年前,蓝田猿人的篝火在公王岭畔照亮人类早期的足迹;约百万年前,汉江之滨的郧县猿人已开始打磨石器,敲响了旧石器时代的序章。新石器时代,秦岭北麓的半坡先民,不仅烧制出精美的鱼纹彩陶,更在黄土台塬上成功驯化了粟,开创了北方旱作农业的篇章;而在秦岭南麓的屈家岭文化圈,先民们则培育了水稻,使用陶纺轮,编织出长江中游璀璨的农耕文明雏形。
![]()
▲出土于河南洛阳邙山的东汉陶兽型帐座。图源:洛阳古墓博物馆
步入国家文明阶段,秦岭的滋养作用愈发彰显。周人依偎沣水,营建丰京与镐京,成为早期国家都城的典范。其后,郑国渠引泾河水灌溉关中,使“厥田惟上上”的关中平原一跃成为最早的“天府之国”,为秦朝的统一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在秦岭另一侧,蜀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驯服了岷江,造就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成都平原,使之成为支撑巴蜀文明的富庶粮仓。
经年累月,中华文明在秦岭温暖宽厚的怀抱中悄然孕育、赓续绵延。
![]()
王者气象:
见证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进
秦岭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塑造了独特的自然环境,更在于它作为地理枢纽,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成为中华政治文明的重要摇篮。历史上,秦岭北麓的渭河谷地,如同一条璀璨的文明走廊,丰镐、咸阳、长安、洛阳等古都次第兴起,见证了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的兴衰更替,成为国家制度创新的核心舞台。
西周时期,周王朝在沣河之畔,以宗法制度为核心,构建起“家国同构”的政治伦理体系,并通过分封制将礼乐文明辐射四方。春秋战国时期,崛起于西陲的秦朝,推进“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的统一举措,将巴蜀、岭南(百越)等广袤疆域纳入中央集权政体之下,开创了“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大一统”国家格局,奠定了此后两千余年大国治理的基本框架。其时,秦朝都城咸阳立于秦岭之下,秦岭随国威而声名远扬。
![]()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一号坑。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承继秦制的汉代,历经“文景之治”“汉武盛世”等,为中华文明的辉煌打下了基础。西汉开启丝绸之路,设立西域都护府,将天山南北三十六国纳入有效管辖,秦岭山脉古道也成为联系东西的重要纽带。
及至盛唐,中华政治文明更显成熟。面对吐蕃、南诏等边疆地方政权,唐朝采用灵活务实的治理政策,秉持“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原则,在尊重地方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实现政治整合。长安(今陕西西安)作为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片秦岭拱卫下的政治中心地带盛极一时。
秦岭作为“天下之中”的战略地位,更赋予其“四塞之固”的天然军事屏障作用,使关中具备“进可攻、退可守”的绝佳地缘优势,深刻影响了历史进程。关中南有武关,沟通荆襄吴越,至今仍留有见证秦楚分野的古老“界墙”遗迹;北有萧关,汉代是抵御匈奴的前哨,北宋时成为宋夏对峙前沿;东有潼关,扼守崤函古道天险,唐代安禄山叛军在此折戟沉沙;西有大散关,是连接中原与巴蜀的战略通道,成就了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的壮志传奇。
正是秦岭这种独特而强大的地理枢纽地位,极大地增强了以关中为核心的中华文明的辐射力与凝聚力。在这片山川形胜之地,先民们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在构建“大一统”国家的实践中,逐渐凝练升华出中华政治文明深邃的精神内核:“民为邦本”的民本理念,“和而不同”的包容智慧。这些源于秦岭地理与历史实践的思想精神,最终熔铸为中华文明的灵魂,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和制度根基。
![]()
文脉所系:汇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
巍然矗立的秦岭,代表着文明的高度、文化的厚度、精神的温度。其山川之间,铭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根基,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在秦岭书写了浓墨重彩。
据学者章太炎考证,“华夏”二字本身便蕴含秦岭印记:“华”源于华山仰韶彩陶的“花卉纹”,象征文明华彩;“夏”取自秦岭南麓古称夏水的汉江,寓意源远流长。西周周公在沣镐“制礼作乐”,建立以伦理规范为核心的礼乐文明体系。《尚书正义》所载“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确立超越血缘地域、以礼乐文明为内核的“华夏”认同标准和精神公约。西周祭器何尊铭文“宅兹中国”首次出现“中国”之称,正是这一文化认同在政治上的庄严宣示。历史长河中,“中国”内涵不断拓展为礼乐文明所及的疆域与族群。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力行“断诸北语,一从正音”的汉化改革;清朝雍正帝亦宣称“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极盛于我朝”,皆彰显少数民族政权对礼乐文明内核的高度认同。
![]()
▲铸有“宅兹中国”铭文的何尊。图源:宝鸡青铜博物馆
秦岭亦是中华文脉艺魂的不竭源泉。从《诗经·秦风》“蒹葭苍苍”咏叹沣河秋色,到汉代《上林赋》铺陈终南奇观;从李白《蜀道难》“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极言秦岭之偏远,到王维隐居辋川(今陕西蓝田县境内)时描绘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灵景象,文学史上总不乏秦岭的踪影,有关秦岭的篇章深刻塑造了中华诗文的美学范式。在艺术上,长安城见证了西域胡旋舞与中原霓裳羽衣曲的交融,“画圣”吴道子“吴带当风”的笔法融汇犍陀罗艺术神韵,周至景教碑的汉文与叙利亚文并立,无不体现秦岭怀抱下文化的碰撞与交响。
秦岭的峰峦云雾,更是儒、释、道思想文化交汇淬炼的熔炉。终南山间,三教共生交融:儒家精神在此深植,从周公制礼奠基伦理,到孔子倡“仁”,直至张载立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铸就士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入世担当;道家智慧于此发轫,老子在楼观台著《道德经》,“道法自然”启迪天人和谐,“无为而治”诠释顺应之智;玄奘携657部佛经归驻大慈恩寺,始创唯识法相宗,推动佛教中国化,终南山汇聚佛教各大宗派祖庭。
山不厌高,有容乃大。秦麓南北,泾渭两岸,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文化辐辏融汇,构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游牧文明曾长期在这里存在,秦国崛起后便开启了长达2000多年的农耕文明时代;关中文化是其底色,巴蜀、荆楚、中原、西域等文化类型为这里增添了缤纷的色调,共同描绘了中华文明的瑰丽画卷。
![]()
和合南北:
写就血肉相连的民族融合史诗
秦岭北麓,“七十二峪”纵横交错,如血脉般贯通南北,天然构筑起一张“北连大漠、南通滇越”的文明融合网络。而分布其间的秦岭古道,不仅是地理通道,更是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发展的关键纽带。
商於古道绵延600余里,武关城下的“秦楚分界碑”,无声诉说着楚地华美织锦与关中精巧刺绣在此交融的历史;子午道千里蜿蜒,成就了“涪陵荔枝三日抵长安”的传奇,苏轼“自言长安远,不信有荔枝”的题刻,正是这条南北珍奇流通之路的生动注脚;金牛道险穿剑门关,见证了诸葛亮木牛流马在米仓道上奔忙的智慧,也承载着陕南紫阳茶与巴山盐卤互换的民间生计。这些密布的山川廊道,与横贯欧亚的丝绸之路、连接藏羌的藏羌彝走廊在秦岭区域交汇重叠。正是这种独特的枢纽地位,使秦岭成为“西北走廊”“藏羌彝走廊”“南岭走廊”等走廊辐射力的交汇点与驱动核心。
![]()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鱼纹彩陶盆。图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秦岭南北,堪称书写了半部中华民族的交融史诗。早在先秦时期,秦人便以天水为中心融合羌戎部族,其后“并巴蜀、平百越”。汉唐盛世的长安城,是当时世界级的融合中心:西市之中,粟特商人的店铺与庄严佛寺比邻而居;朝堂之上,匈奴王子金日磾官至光禄勋,位极人臣;宫廷宴乐,《十部乐》中有八部源出西域,胡音汉韵齐放异彩。北魏孝文帝以秦岭东麓的洛阳为都,推行“禁胡服、改汉姓”的政策,加速了鲜卑等北方民族融入中华文明的进程。宋元之际,秦岭一线的榷场成为经济融合的窗口,宋金在此“岁易战马万匹”,维系着战略物资的流通;而蜀茶经此输入吐蕃,解决了高原民族的疾困,深化了汉藏依存。及至明清,移民大潮涌动,百万荆楚、客家移民涌入商洛、秦巴山区,他们带来的傩戏在山乡回荡、客家山歌响彻山谷,丰富了秦地的文化肌理。一部血肉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融合史诗,在秦岭的怀抱中写就。
这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机制,根植于三重相互支撑的深层逻辑——
统一政权是融合的基石。历代中央政权依托秦岭地理优势,构建起“大一统”的治理体系。秦置巴郡、蜀郡,将西南广袤地域纳入郡县制管辖;唐代在边疆民族地区设立府州,以“甥舅之谊”密切与吐蕃等部族关系,维系边疆稳定;明代在南方边疆地区推行土司制度,体现了“因俗而治”、寻求统一与多元平衡的政治智慧。
经济共生是融合的保障。汉江漕船满载江南稻米,逆流而上,经秦岭水道输入渭河平原,滋养关中;陇山古道则源源不断地将河西良马输运至关中,巩固国防;跨越秦岭的“茶马互市”,更是将内地的茶叶与边疆的马匹紧密联结,成为维系汉、藏等民族共同生计的生命线。
文化浸润是融合的灵魂。汉字书写系统沿金牛道南下,深刻塑造了滇地的文化面貌;武当道教文化依托秦岭通道南播,影响远及东南亚。更为深刻的是超越时空、跨越族群的文化互鉴与融通:三星堆神秘的神树纹饰,在周原遗址的青铜器上觅得踪影;敦煌壁画中飞天的曼妙体态,融入大唐仕女画的丰韵之美。
秦岭,正是通过制度之维、经济之网、文化之魂的三重驱动,成为中华民族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伟大地理枢纽和历史见证者。
![]()
▲秦岭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图源:新华社
“一座大秦岭,半部中华史。”秦岭,以山为骨、以水为血、以文为魂,将自然根脉与文化精魂熔铸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当太白山雪水汇入长江黄河,当古道驼铃化为“一带一路”列车轰鸣,这座“中华民族祖脉”的根魂之光,正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守护秦岭,既是留存绿水青山,更是赓续文明薪火——唯此,方不负“中央水塔”之泽被、“和合南北”之天德。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区域国别学院、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 |周芳 吴艳
制作 |刘艺璇
来源 |中国民族报
觉得有用,点亮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