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沈阳的薄雾,洒向辽宁大学崇山校区的林荫道,那一片铺天盖地的金黄便开始苏醒。2025 年 10 月 26 日,秋意正浓的辽大校园,成了沈阳最热闹的 “网红打卡地”—— 红红的枫叶似火,点缀在层层叠叠的金黄之间,古老的教学楼在枝叶间若隐若现,朗朗书声与市民的赞叹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 “秋染校园,景暖人心” 的绝美画卷。
![]()
每年深秋,沈阳人的朋友圈总会被辽大的银杏刷屏。有人说,“没去辽大看一次银杏,就不算真正过了沈阳的秋天”;也有人说,“那片金黄里,藏着我的青春记忆,每年都要回去看看”。为何辽大的银杏能成为沈阳秋日的 “顶流”?这不仅因为它美得纯粹,更因为它承载着校园的历史、文化的温度,以及一份与市民共享美景的真诚。
![]()
一、百年校园里的 “银杏时光”:每一片叶子都藏着故事
走进辽宁大学崇山校区,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主干道两侧的银杏林。阳光透过叶片的缝隙,在地面洒下斑驳的光影,微风拂过,金黄的叶子簌簌落下,宛如一场 “黄金雨”,让人忍不住放慢脚步,生怕惊扰了这份宁静与美好。很少有人知道,这片让无数人沉醉的银杏林,已经在这里生长了数十年。
![]()
据辽宁大学后勤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介绍,校园内的银杏种植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学校在规划校园景观时,特意选择了银杏这种兼具观赏性与文化寓意的树种。“银杏是‘活化石’,寿命长、姿态美,而且‘公孙树’的寓意也契合大学‘立德树人、薪火相传’的理念。” 工作人员笑着说,最初种植的几十棵银杏树,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最大的一棵胸径超过 50 厘米,需要两个成年人才能合抱。
![]()
几十年来,这些银杏树见证了校园的变迁,也陪伴了一代又一代辽大学子的青春。在辽大毕业的王女士,每年银杏节都会带着孩子回到校园:“我读书的时候,最喜欢在银杏树下背书、散步。记得有一次考试前,我在树下复习到很晚,当时月光洒在叶子上,特别安静。现在每次回来,看到这些树,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
如今,校园里的银杏树已从最初的几十棵发展到近百棵,分布在主干道、图书馆前、宿舍楼旁等多个区域。每一棵银杏树都有自己的 “编号”,后勤部门会定期为它们修剪、施肥、防治病虫害,像呵护 “老宝贝” 一样守护着这份秋日美景。“这些树是校园的‘活文物’,我们不仅要让它们长得好,还要让它们的美传递下去。” 工作人员说。
![]()
二、从校园景观到城市名片:银杏节里的 “双向奔赴”
如果说几十年的生长让辽大的银杏有了 “颜值” 与 “底蕴”,那么 “银杏节” 的举办,则让这份美从校园走向了城市,成为沈阳人共同的秋日记忆。
![]()
辽宁大学举办 “银杏节” 的初衷,源于一次偶然的发现。大约十年前,每到深秋,总会有市民悄悄走进校园观赏银杏。“当时校园是封闭管理的,但看到市民们隔着栅栏拍照,或者特意来门口询问能不能进去,我们就觉得,这么美的景色,不应该只藏在校园里。” 辽宁大学党委宣传部的老师回忆道。
![]()
于是,学校经过研究,决定举办首届 “银杏节”,并在节日期间的周末向市民开放。没想到,首届银杏节就火了 —— 消息一经传出,前来预约的市民络绎不绝,校园里到处都是赏景的人群,大家有序参观、文明拍照,不仅没有影响校园秩序,反而让校园多了一份烟火气。
![]()
从那以后,“辽大银杏节” 成了每年深秋沈阳的 “固定节目”。2025 年的银杏节从 10 月 15 日正式开幕,持续到 11 月初,每逢周六、周日向市民开放。为了既能让市民享受美景,又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特意推出了 “预约制”—— 市民可通过辽宁大学官方的访客预约小程序进行预约,每天分为上午、下午两个时段,每个时段预约名额 2000 人,10 月 26 日当天的 4000 个名额,早在一周前就已被抢空。
![]()
“预约制特别好,既能保证我们顺利入园,又不会因为人太多破坏景色。” 特意从沈河区赶来的市民李女士说,她提前三天就定好了闹钟预约,“每年都来,今年终于抢到了周末的名额,带着父母一起来看看,他们都说这景色比公园里还美。”
![]()
为了给市民提供更好的观赏体验,学校在银杏节期间做了不少 “暖心安排”:在银杏林旁设置了指示牌,标注最佳拍照点;安排学生志愿者在校园内引导路线,解答疑问;在图书馆前的广场设置了休息区,提供热水和座椅;甚至还特意调整了部分教学楼的出入路线,避免市民与学生的通行冲突。
![]()
“我们希望市民来赏景,不仅能看到美的景色,还能感受到校园的文化氛围。” 党委宣传部的老师说,“很多市民来了之后,会去校园里的历史建筑前拍照,会去图书馆旁看看学生们读书的样子,这种‘书香与秋景’的融合,才是辽大银杏节最独特的地方。”
![]()
三、不止于美景:银杏节里的 “文化盛宴”
如果说金黄的银杏是辽大银杏节的 “颜值担当”,那么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就是它的 “内涵所在”。2025 年的银杏节,除了让市民欣赏到 “枫叶红于二月花,银杏黄如金满地” 的绝美秋景,还为大家准备了一场 “沉浸式文化体验”,让赏景不再是简单的 “拍照打卡”,而是一次充满意义的 “文化之旅”。
![]()
在校园文创中心前的小广场上,一场 “非遗遇上银杏” 的主题活动正在热闹进行。几位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着自己的技艺:剪纸艺人手中的剪刀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片栩栩如生的银杏叶剪纸就出现在眼前;面塑艺人用五颜六色的面团,捏出了小巧玲珑的银杏果、银杏叶,引得孩子们围在一旁拍手叫好;还有糖画艺人,以铜勺为笔、以糖稀为墨,在石板上画出金黄的银杏枝丫,甜香的气息在空气中弥漫。
![]()
“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看非遗表演,太神奇了!” 带着女儿来赏景的张先生,特意排队体验了剪纸。“女儿拿着剪好的银杏叶剪纸,开心得不得了,还问我这些手艺是怎么学来的。这种活动不仅好看,还能让孩子了解传统文化,比单纯看风景有意义多了。”
![]()
除了非遗体验,校园里还举办了 “银杏主题书画展”。在图书馆一楼的展厅里,一幅幅以银杏为主题的书画作品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有的画家用画笔描绘了银杏林的清晨,阳光、落叶、读书的学生,每一个细节都充满诗意;有的书法家则挥毫泼墨,写下 “金叶满庭阶,书香溢校园” 等诗句,将秋景与校园文化完美融合。
![]()
“这些作品都是学校的老师、学生和退休教职工创作的。” 画展的负责人介绍说,“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看到银杏在大家心中的样子,也让大家感受到校园里的艺术氛围。”
![]()
在银杏林旁的草坪上,一场 “银杏主题诗歌分享会” 也在悄悄进行。几位学生围坐在一起,朗诵着自己写的关于银杏的诗歌:“你站在校园的路口,等了一个春天,一个夏天,终于在秋天,绽放出最美的金黄……” 温柔的声音与飘落的银杏叶交织在一起,让不少路过的市民停下脚步,静静聆听。
![]()
“本来只是想来拍几张照片,没想到还能看到这么多文化活动。” 市民刘女士说,“以前觉得大学校园很‘遥远’,这次来不仅看到了美景,还感受到了校园的文化气息,觉得特别亲切。”
![]()
四、秋景暖人心:那些藏在银杏节里的 “小美好”
在辽大银杏节的校园里,除了绝美的景色和热闹的活动,还有很多不期而遇的 “小美好”,让这个秋天变得更加温暖。
![]()
在银杏林的一角,一对年过七旬的老夫妻正相互搀扶着散步。老爷爷手里拿着相机,不时停下来给老奶奶拍照,老奶奶则笑着整理头发,偶尔捡起一片完整的银杏叶,小心翼翼地放进包里。“我们是辽大的退休教师,结婚五十多年了,每年银杏节都会来这里走一走。” 老爷爷笑着说,“年轻时,我经常在这里给她拍照,现在老了,还是喜欢来这里,这里的每一片叶子,都有我们的回忆。”
![]()
不远处,几位学生志愿者正在帮一位老奶奶拍照。“奶奶,您站在这里,阳光正好照在您身上,和银杏叶特别配。” 志愿者小姑娘耐心地调整着角度,“您笑一笑,我数三二一,茄子!” 拍完照后,小姑娘还帮老奶奶把照片传到了手机里,老奶奶连声道谢:“你们真是好孩子,多亏了你们,我才能拍到这么好看的照片。”
![]()
在休息区,一位妈妈正带着孩子吃着从家里带来的水果。“孩子今天特别开心,说以后也要来这里上大学。” 妈妈笑着说,“刚才我们在银杏树下,孩子还捡了很多银杏叶,说要带回家做手工。这种亲近自然、感受校园文化的机会,对孩子来说太难得了。”
![]()
还有不少市民,在赏景的同时,也自觉地守护着这份美景。有人看到地上的垃圾,会主动捡起来扔进垃圾桶;有人拍照时,会特意避开正在读书的学生;有人看到树枝上挂着的塑料袋,会踮起脚尖把它取下来。“这么美的景色,我们要好好爱护,不能因为我们的到来,给校园添麻烦。” 一位市民的话,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
辽宁大学的保安师傅说,每年银杏节期间,虽然校园里来了很多市民,但从来没有发生过破坏植被、扰乱秩序的情况。“大家都特别文明,有的市民看到我们巡逻,还会主动问我们累不累,要不要喝水。这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感觉,特别好。”
![]()
五、为什么我们如此偏爱辽大的银杏?
深秋的沈阳,从不缺赏秋的地方。公园里有火红的枫叶,湖边有金黄的芦苇,可为什么辽大的银杏,总能成为大家心中的 “白月光”?
![]()
或许,是因为它藏着 “青春的味道”。对于辽大学子来说,银杏是青春的见证者 —— 它见过清晨图书馆前排队的身影,见过傍晚操场上奔跑的脚步,见过情侣间的甜蜜耳语,也见过毕业时的依依不舍。那些落在书本里的银杏叶标本,那些在银杏树下拍过的毕业照,都成了最珍贵的回忆。而对于很多市民来说,走进辽大的校园,看着那些年轻的面孔,看着充满书香的环境,也仿佛回到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
或许,是因为它有着 “文化的厚度”。银杏本身就是一种充满文化寓意的树种,而生长在大学校园里的银杏,更与 “知识、传承、希望” 这些美好的词汇联系在一起。在这里,秋景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是与校园的历史、文化、精神融为一体。人们赏的不仅是银杏,更是一种 “大学之美”—— 是书香与美景的融合,是严谨与浪漫的交织,是传承与创新的碰撞。
![]()
或许,更因为它有着 “共享的温度”。辽大把校园里最美的景色拿出来,与市民共享;市民则用文明的观赏、真诚的尊重,回报这份善意。这种 “校园与城市” 的双向奔赴,让辽大的银杏节不再是一场简单的 “赏景活动”,而是一次 “文化共享、情感共鸣” 的温暖互动。它让大学校园不再是 “象牙塔”,而是成为连接城市与市民的 “文化桥梁”;它让秋日美景不再是 “孤芳自赏”,而是成为属于整个城市的 “秋日限定浪漫”。
![]()
当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辽大的银杏林上,前来赏景的市民渐渐散去,校园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几片银杏叶落在长椅上,仿佛在诉说着这一天的热闹与温暖。或许,这就是辽大银杏节最动人的地方 —— 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视觉的享受,更给我们带来了情感的慰藉、文化的熏陶,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明年深秋,当辽大的银杏再次金黄,相信依然会有无数人奔赴这场 “秋日之约”。因为那片金黄里,不仅有最美的秋景,还有最暖的人心,以及一座城市对青春与浪漫的永恒偏爱。而辽宁大学,也会继续以开放的姿态,让这份 “秋日限定的美好”,温暖更多人的心房。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