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半导体中国团队向欧洲客户宣告供应链主导权的实质性转移。
据知情人士透露,安世中国已向欧洲合作伙伴发出通知,在恢复芯片供应的同时,提出四项明确要求:所有合同须改与“安世中国”重新签署,原有账目同步清零;结算货币全面转向人民币;欧洲客户的订单优先级将被置于国内客户之后;同时,国内车企已接获通知,即将迎来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芯片方案。
![]()
产能建设暗度陈仓,欧洲早已被掏空
国内有种误解,认为此次切割是欧洲抢走了前道(晶圆制造),我们只卡住了后道(封装)。事实恰恰相反:前后道,我们都卡死了。
要理解这一点,必须回到闻泰当年为何花二百多亿收购安世的根本逻辑。安世那点制造规模,撑死值二十个亿。闻泰多花的二百亿,买的根本不是那几条老旧的产线,买的是安世在终端车企“白名单”(合格供应商清单)上的资质,是一张进入欧洲半导体市场的“入门券”。
在拿到这张门票后,真正的产能建设早已“暗度陈仓”,在国内大规模铺开。
安世主营的功率器件(如Trench MOS),国内早已转向12吋晶圆生产以降低成本。例如闻泰临港厂(鼎泰匠芯)的12吋产能高达6万片/月。反观安世在欧洲的两个老厂,一个是不到4万片产能的6吋线,另一个更是老旧的5/6吋混合线。
![]()
毫不夸张地说,安世欧洲那两条产线,放到现在国内任何一个地方政府都不会给立项,因为技术实在“太low”。
目前,安世晶圆总产能的70%左右早已在国内。更重要的是,安世被收购后的所有新产品,都在国内的12吋线上流片,设计图(GDS文件)也100%在国内设计团队手上。欧洲总部,早已被“掏空”了核心资产。
安世欧洲产能,极其落后的古董家底
荷兰总部手中所谓的“晶圆制造”能力,到底是什么水平?
答案是:极其垃圾,落后不堪。
![]()
首先,技术代差是毁灭性的。欧洲老厂的6吋线,连12吋工艺的边都摸不到。而安世中国团队手握的12吋设计方案,给到欧洲那两条“老爷爷产线”,它们也根本生产不出来。
其次,功率器件的设计和制造高度绑定,讲究“匹配度”。设计团队和工艺团队需要长期磨合,不断调试参数才能获得最优的产品表现。你让欧洲总部拿着12吋的设计方案,就算去找台积电代工,没有一两年的磨合也调不出来,更别提台积电根本看不上这种低端MOSFET的单子。
最后,再谈封装环节。功率器件的封装技术门槛极低(如SMA、SOP8、TO220等),国内产能几乎是“无穷无尽”的,设备也早已全国产化。安世吹嘘的年产700亿只,听起来吓人,但一只二极管成品才卖两分钱,这点需求量,没了东莞厂,国内其它厂商分分钟就能全部吃下。
所以,无论晶圆制造、设计还是封装,欧洲总部都一无所有。
丢失信用的代价,是丢失整个市场
安世欧洲总部手中唯一的底牌,就是“安世”这个品牌,以及它作为车规级二级供应商的资质(如16949、AECQ101认证)。
但这张牌,在绝对的供应链断供风险面前,不堪一击。
一个新品牌走完所有车规认证流程确实需要三年。但是,对于宝马、奔驰这些车企客户来说,他们面临的是立刻断货停线的损失。他们很清楚,安世中国的产品,只是换了个名字,设计方案和供应链和以前一模一样。客户为了自己的产线,只会“自有大儒为我辩经”,帮着中国团队用最快的速度走完流程。
反倒是欧洲总部,如果想用全新的设计、全新的供应链搞出一套产品,那才叫真正的“风险”,那才真的需要两年以上的时间去重新验证。
![]()
更讽刺的是,安世这几年能在中国市场混得风生水起,恰恰是赶上了贸易战后国内车企“国产化”的东风。大家将其视为“中资企业”,在供应链评估中给予最高优先级,才让它在英飞凌(IFX)、TI、ST面前占尽便宜。
而现在,当IFX、TI、ST等国际大厂为了供应链安全,哭着喊着要把产线全搬到中国(如成都、国内代工)时,安世的荷兰高管却反向操作,试图得罪自己最大的客户和最主要的材料供应商。
荷兰人的不讲信用,让他们不仅失去了对中国资产的控制,更让他们彻底丢失了作为“国产替代”的资格。一个没有设计、没有产能、没有成本优势,还背叛了最大市场的欧洲“总部”,它失去的将是整个市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