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平台扎堆宣布把抽成上限降到27%以下,一看到“27%”这数,估计不少人跟我最初的反应一样:这平台不得赚翻了?
可翻完有家大型平台的财报才发现,人家净利润还不到1%,这边司机群里天天吐槽跑断腿也存不下钱,那边平台财报上的利润薄得像层纸,咱们乘客付的打车费,明明不算少,怎么就成了“三输”的局面?
![]()
一
先得澄清个最常见的误会:那27%的抽成上限,真不是司机每笔订单都要被扒走这么多。
行业报告里的数据说得很明白,大部分司机一个月下来,实际抽成其实集中在18%到20%之间,要是具体到某家头部平台,2024年所有订单的平均抽成才14%。
这意思就是,你花100块打车,平台实际拿到手的也就14块,跟那个27%的上限比,差了快一半。
为啥会有这么大差距?说白了抽成这东西跟菜市场的菜价一样,是跟着供需变的,不是钉死的铁板。
早晚高峰大家都抢着打车,订单量能比平峰期高出三成以上,平台为了让更多司机上线,抽成可能会稍微提一点。
![]()
可到了上午十点、下午三点这种没人打车的时段,抽成就得降到12%左右,有时还得加额外奖励,不然司机都歇着了,乘客更叫不到车。
遇上雨雪天,路滑风险高,平台会从抽成里拿出一部分搞专项补贴,这又得拉低整体抽成。
更别说那些长途订单或者郊区单,司机返程空驶概率大,抽成甚至能降到10%以下,本质上是帮司机平衡成本。
再加上平台给老司机、特定时段的减免政策,平均下来自然就远低于上限了,所以单看27%就骂平台“吸血”,其实真有点冤枉。
![]()
二
再说说司机的收入,这大概是最让人揪心的地方,研究机构统计过,全国网约车司机月均收入约7623元,一线城市全职司机每天跑够8小时,流水能到1.1万元以上。
但千万别被这数字唬住,这全是“毛收入”,就跟咱们上班的税前工资似的,扣完各种成本,剩下的才是真能揣进兜里的。
多数司机都是租车跑单,光是车辆租赁费每个月就得3000元左右,要是选续航好点的车,租金还得往上走。
能源成本更是跑不了,按日均300公里算,充电费一个月就得1500元上下,冬天开暖风、夏天开空调,电费还得额外加两百多。
车辆保险比私家车贵3-5倍,折算到每个月也得两百多块,再加上保养、偶尔的违章罚款,这些固定成本加起来快五千了。
![]()
这么一算,就算月流水能到8000元,扣完成本也就剩4000元左右,直接腰斩。
更难熬的是,现在接单越来越难,过去两年全国持证司机增长速度远超订单增速,好多城市都发了市场饱和预警,单车日均订单量就12到14单。
以前10分钟能接到下一单,现在可能得等20分钟,为了凑够流水,司机每天得跑10小时以上,有效载客时间也就六七个小时,折算时薪还不到20元。
遇上平台推“特惠单”“一口价”,看似订单多了,可每单利润被压得极低,同样跑10公里,常规单能赚35元,特惠单可能就28元,忙活一天也多赚不了几块钱。
那些说“网约车月入过万”的话,听听就行,真要算下来全是用时间和身体换的辛苦钱。
![]()
三
那问题来了,平台抽成没那么高,司机到手的钱也少,乘客付的钱到底去哪了?
核心症结其实就一个:市场太饱和了。
全国持证司机都超748万了,可订单增速才20%左右,车多单少直接把行业拖进了“低价竞争”的死循环。
司机这边,你不接低价单有人接,只能咬着牙干;平台那边,你不降价用户就跑别家,只能天天发优惠券、搞补贴,把打车价格压得越来越低。
而且平台拿的那点抽成,根本不是纯利润。
拿100块打车费举例,其中80块会以基础报酬和补贴的形式给司机,剩下的20块还得覆盖一摊子开支。
乘客端的优惠就得占5到6块,新用户的立减券、老用户的折扣红包,全是真金白银的投入。
安全保障又得花3到4块,车上的GPS、紧急报警按钮,背后得有服务器和团队盯着,每辆车每年的安全检测也得花钱。
客服和合规管理还要占2到3块,全国好几万客服得发工资,司机和车辆的资质审核也得有人盯着,这些都是硬性支出。
这么层层扣下来,20块里能剩下1到2块利润就不错了,遇上订单淡的月份,亏损都不新鲜。
行业里第二梯队的两家公司,2021到2023这三年就分别亏了70亿和20亿。
现在的网约车平台早不是十几年前那种只牵线搭桥的“信息中介”了,更像个承担巨大成本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服务商,技术研发、系统维护、安全保障,哪样都得烧钱,光2023年就有平台在研发上花了超50亿元。
这次平台集体降抽成,短期内确实能让司机多拿点钱,比如平均抽成从14%降到13%,每100块订单就能多赚1块,一个月跑100单也能多拿100块。
但这终究是短期让利,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只要市场还是供大于求,司机接单频率上不去,就算抽成再降一个点,总收入也难有大起色。
反过来,要是平台长期没利润,安全保障、客服响应这些服务质量说不定还得打折扣,最后受影响的还是乘客和司机。
其实咱们普通人打车时也能感觉到这种矛盾:早晚高峰叫车要等半天,价格还涨;平峰期虽然便宜,但司机接单慢,偶尔还能遇上司机因为订单便宜而情绪不好。
这背后都是供需和成本在较劲,乘客想少花钱,司机想多赚钱,平台想不亏损,这三方的需求现在根本没法同时满足。
说到底,网约车行业已经从“躺赚”的蓝海变成了“内卷”的红海,27%的抽成上限更像个“安全阀”,而非实际的利润标尺。
短期的降佣能缓解焦虑,但真正的破局得靠打破低价竞争的怪圈。
![]()
比如平台通过算法减少司机空驶里程,或者开拓定制拼车、专属接送这类新服务;监管层面规范低价营销,避免恶意压价;咱们乘客也得对合理运价多些理解。
这个行业到底该怎么调整,才能让司机不用熬时间、平台不用亏本金、乘客不用受委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