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陕西省“双百工程”“创领三秦新篇,智赋百县乡韵”的号召,西安科技大学的学生走进延安富县,开展黑陶非遗寻访、体验与宣传系列活动,以青年热忱守护传统技艺,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一、亲自走访调研,解锁黑陶传承新路径
非遗传承人王志刚向大学生们耐心讲解了自己的黑陶作品,从历史文化到发展现况,从制作技艺到传承情况,王志刚老师娓娓道来,给大学生上了别具一格的非遗课。
团队成员围在匠人身边,近距离观察黑陶制作的每一个关键环节。从富县洛河沿岸筛选含沙量极低的“澄泥”;到反复捶打、揉捏使泥土达到触之如脂的细腻质感;从在旋转的拉坯机上精准控制力度塑造器型,到用自制的竹刀在坯体上刻出“缠枝莲”“回纹”等传统纹样;再到将坯体放入柴窑,以封窑渗碳工艺让陶器表面形成乌黑发亮的釉色。
王志刚老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述富县黑陶的历史—它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这曾是当地先民重要的生活器皿,如今却因制作周期长、生产成本大而面临销售困难。西科学子认真倾听匠人讲述,不时用相机拍摄工艺流程,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珍贵瞬间,用笔写下关键语句,从中深刻体会到守艺不仅是技术的延续,更是文化血脉的坚守。
![]()
二、沉浸式上手体验,触摸非遗技艺的温度
团队成员在王志刚老师的指导下开启了黑陶制作的实践体验,从筛选“澄泥”开始,大家模仿着王老师的动作反复捶打、揉泥,起初力道不均的泥土总是松散不成形,在老师“慢揉轻捶、让泥‘服帖’”的提醒中,才渐渐摸到门道。
拉坯环节更是考验耐心,成员们坐在转盘前,掌心贴合泥料尝试塑形,陶坯却总因力度偏移歪向一侧,甚至突然坍塌。王志刚老师手把手调整大家的手势,示范“指尖随转盘弧度轻推”的技巧,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反复尝试,终于有成员做出了简易的碗型坯体。
体验结束后,团队成员在笔记里写道:“当掌心触到温热的泥料,看着它在转盘上从松散土块变成规整坯体,才懂‘黑如漆、亮如镜’的质感里,藏着匠人千百次练习的手感;‘封窑渗碳’的工艺背后,是对文化根脉的执着—这不是冷冰冰的技艺,是能触摸到的文化温度。”
![]()
三、多维度推广传播,让黑陶文化“活”起来
为了让富县黑陶被更多人看见,团队策划了一系列推广行动。2025年10月17日,成员们走进西泉坡底小学,把黑陶知识搬到课堂上:先通过短片展示“澄泥筛选—拉坯刻纹—封窑渗碳”的完整流程,引导孩子们发现泥塑作品的特点,让孩子们体会黑陶制作过程的不易。最后带着大家思考非遗传承的意义。课堂上,孩子们对着ppt的照片好奇提问,不少人说“原来家乡有这么厉害的手艺”。
![]()
同时,团队运营起“鄜州窑变”微信公众号,陆续推送《中国最古老的盲盒》《藏在黄土褶皱里的“墨玉”》《陶陶和福福带你走进黑陶世界》《半生窑火守千年》等文章:以寻访日记的形式记录王志刚老师的守艺故事,用图文拆解“封窑渗碳”的工艺原理。其中一些单篇推文的阅读量达到三百余次,不少青年读者在后台留言“想了解更多家乡非遗”。
四、青春担当续文脉,以行动书写传承新篇
从走访调研记录技艺,到上手体验触摸温度,再到进校园、做推文传播文化,西科学子的每一步行动,都在践行当代青年的文化担当。成员们意识到,富县黑陶不是“陈列在工坊里的老物件”,而是需要被看见、被热爱的“活文化”,其传承困境更需要年轻力量参与破局。
未来,团队会持续关注富县黑陶的传承动态,以青年的视角与热情,继续为这门传统技艺搭建传播与连接的桥梁,让扎根黄土的黑陶文化,在新时代里被更多人看见、被更多人守护,以青春之力续接文化文脉。
![]()
来源:西安科技大学
作者:张泽玉 赵予婕 郭嘉峥 安雪华 贺一鸣
指导老师:王会战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