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当硅谷在谈AI时,工厂已经开始关门。过去两个月,全球范围内的裁员潮像一阵寒风,从底特律刮到柏林,从硅谷吹到哥本哈根。被波及的不只是挣扎的小公司,而是一排排行业巨头:雷诺、福特、诺和诺德、汉莎航空、雀巢、Meta……这些名字原本意味着稳定和荣耀,如今却被“重组”“优化”“提效”这样的词语所取代。
这不是一次偶然的经济调整,而是一场时代转向的信号。人工智能被视为未来的钥匙,却也成了当下的裁员理由。公司在财报会上口口声声说“转型升级”“提升效率”,背后却是数以万计员工的离开。AI的脚步还没完全落地,资本的剪刀已经先动了手。
汽车业首当其冲。福特宣布在德国裁员1000人,理由是“电动车市场需求疲软”;雷诺推出“自愿离职计划”,裁员3000人;博世和采埃孚两大供应链巨头也在削减岗位。电动化浪潮本该是未来的希望,如今却成为传统燃油车岗位的“掘墓人”。转型的车轮滚滚向前,却碾碎了几代工人的饭碗。
![]()
制药行业也没能幸免。诺和诺德宣布裁员9000人,默沙东、莫德纳紧随其后。它们的理由都很像:专利到期、竞争加剧、结构调整。听上去理性又冷静,但对被通知离职的人来说,这些都是无声的告别。一个曾经靠疫情暴利撑起利润的行业,如今正在被冷静的财务表格所清算。
连航空和能源这样的“重资产老牌行业”都撑不住了。汉莎航空裁员,埃克森美孚裁员,连一向以稳定著称的雀巢、喜力都开始削减岗位。消费在放缓,成本在上升,而AI正在成为新的借口——“提高效率”成了企业的万能挡箭牌。
连智库都没能幸免。美国兰德公司,这个从冷战走到今天的智囊机构,居然也宣布全球裁员11%,理由是“工作量不足”。一个为世界提供战略分析的机构,如今自己成了裁员报告里的数据。这一幕,几乎像讽刺。兰德公司曾帮助美国规划国防预算,如今自己的预算也被现实收紧。
零售业的寒气更直白。塔吉特公司宣布裁掉总部1800个岗位,这是十年来最大规模的裁员。销售额连续三个季度下滑,股价比高点跌去三分之二。CEO说这不是削减成本,而是“重整组织”。这种说法听上去体面,却掩盖不了一个事实:消费者没钱了,市场冷下来了。
![]()
而在科技圈,AI的火光反射出另一种冷酷。Meta准备在人工智能部门裁员600人,目标是“精简架构”。这家在AI领域疯狂招人的公司,如今要清理自己制造的臃肿。几个月前,他们还在高薪挖人;几个月后,那些被挖来的工程师成了被优化的数字。人工智能原本是公司的新故事,如今成了裁员的理由。
资本市场对这一切并不悲伤。裁员被视为“理性调整”,股价反而上涨。华尔街早已习惯这种逻辑:削人等于提效,提效等于涨股价。而在年终总结里,CEO可以举着数据说“我们为AI时代做好准备”。这话听起来未来感十足,却掩盖了一个现实:AI带来的红利,短期内只属于少数公司和少数人。
AI还没让普通员工的工作更轻松,却已经让他们的岗位更危险。它被当作重塑生产力的奇迹,也被用来掩盖管理层的失误。那些被裁掉的工程师、分析师、经济学家、会计师,都在为一个还未成熟的技术潮流买单。而那些真正推动AI的企业,正在用“算法”重新定义人力的价值。
![]()
这场裁员潮不是一场简单的经济收缩,而是一种结构性重构。电动化、AI化、自动化,每一个“化”都意味着一个旧岗位的消亡。公司对未来充满豪言壮语,资本对效率狂热追逐,唯一被遗忘的,是那群曾让机器运转、让系统维系的人。
世界正在进入一个“人越来越贵、机器越来越聪明”的时代。从美国到欧洲,从汽车厂到实验室,每一个行业都在寻找新的平衡。但这场平衡并非公平。AI不是人类的敌人,但它被资本利用的方式,正在让劳动者为技术进步埋单。
市场会继续波动,AI的浪潮会继续卷来。公司会在年报上庆祝“成功转型”,投资者会在股价中寻找希望。而被裁掉的人,只能在邮件里读到那句冰冷的“感谢你的贡献”。
这就是当下的真实:人工智能带来了未来的幻觉,却也让当下的人类更像临时工。企业的效率在提升,人心的安全感却在下降。当AI被当成万能药的时候,也许真正生病的,是这个不肯慢下来的世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