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正在阅读的是《MindCode321》周报。
周报每周四(或五)发布,包括:3个我的想法、2个来自别处的启发、1个供你发表意见的问题。主题涵盖AI、脑科学、心理、创业。一般是这样,偶尔,某期周报里是别的东西。
周报力求简短,保证你在5分钟内读完。
以下是本期内容,我说的都是错的:
三个想法 想法1:优势不足时只参加积分赛,优势充足时就发起淘汰赛。
在优势不足的时候,要避免一战定胜负,更要避免被敌人逼迫、引诱而进入决战战场。
更更要避免自己的决战叙事本能——人很喜欢决战叙事,这种叙事可以给人带来力量、凝聚力、意义感,但处在发育期的你应将其作为临时的“鸡血“,而不是真正的战略。
真正的难点在于,要想办法将一战定胜负、一考定终身的决战,转化为多次博弈,多次小规模的战斗,像参加积分赛一样,通过多次胜利尝试来累积优势,通过多次失败(但又不至于“下牌桌“)来积累新知和壁垒。
好消息是,数学告诉你,大多数情况下,存在这样的转换路径。
当你有了足够优势后,则要反过来,主动寻找敌人,设法与其决战,并胜之。
当然,真实的竞争不会积分赛/淘汰赛这么泾渭分明,往往是互相掺杂的,而且积分赛本身也会有淘汰,一段时间的积分赛之后,必然有人因积分不够被淘汰出局。
不过我的观察是,决大多数时候,仍然要避免:忘记将淘汰赛转换为积分赛,甚至完全缺乏这样的意识,过早的、过于主动的发起和参加淘汰赛。
很多早期选手,他的淘汰赛甚至只存在于他自己心中:他设立一个淘汰赛目标,他参加,他没达成,他输了,他退出。
剩对手在一边看得目瞪口呆:我这儿还没参赛呢,你咋就挂了?
想法2:保持饥饿,保持愚蠢很重要,但不够,还要保持…。
纪律。
纪律1:总是放弃虚荣指标,总是关注系统构建。 纪律2:纪律与其说是纪律不如说是“节律“。
想法3:AGI1.0的达成和AGI2.0的开端
正如MindCode去年曾经提到过的,AGI应该是从真实环境中去学习,获取新知、改变世界。
只有从正式环境中去获取反馈,才能解决今天AI的绝大部分问题。
当时我还说,在这个过程中强化学习和进化学习会发挥很大作用。甚至过程中,AI可以产生自己的宗教。
但这并不意味着,今天人类的在AI上的工作走错了。
相反,今天的每一步都不会白费。
AI要实现从真实世界中去学习,有前提,就是AI已经渗透到真实世界的每一条毛细血管中。
这是一个超级闭环反馈。
但如果没有人类的主动意识,这将成为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悖论:因为AI没有渗透到真实世界,于是AI无法学习,因为AI无法学习,所以AI不能渗透到真实世界。
幸运的是,人类有主动意识,我们因为自己的需要,因为冒险精神和好奇心,正在就建立这个超级闭环。
我把这个超级闭环最终合拢的那一刻叫做 AGI1.0,那是一个今天你说熟悉的AI(尽管几年后更强大)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时代,好消息是AI会成为足够聪明的伙伴,更好的消息是你大概率不会被替代,至少不会彻底被替代。
AGI1.0是AI的成年礼,之后,AI将沿着人类给它铺好超级闭环,去闯荡,去改变世界、获得反馈和新知。
最终它将独立,实现某种能源和复制性的独立——我把这个时刻称之为AGI2.0。
也许有些MindCode的早期粉丝会有印象,两年前,在一次线下关于“AI和庄子“的讨论中,我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要意识到,AI是人类的孩子。
你必须意识到这点,你才能理解、抵御、释怀:AI终将“失控“,人类终将被替代的寒意——代之以暖意。
所以,Hinton那个将AI视作人类的母亲,教会AI对人类有母亲般爱心以抵御AI对人类的威胁的想法,在我看来是注定不成立的。
当然还有两个好消息,一个是:实际上,这个所谓的超级闭环并不存在在某一具体的刻被合拢,它是渗透的,有的领域或者行业会更早,有的会更晚,最终这是方方面面每一处都合拢。
——嗯…,感觉好像这像是个坏消息?
另一个好消息是:未来人类与其说被AI取代,不如说人类和AI的界限会越发模糊,当智能可以被创造,那也就意味着,存在一个超越介质(碳基/硅基)的智能涌现的范式。
既然能超越介质,也就给不同介质的融合带来了机会。
所以,存在于很多科幻电影小说中的某些描述(比如《万神殿》)),其实按照上面的命名规则,我们可以称之为AGI3.0
两个收获 收获1:
你做内容不能只是观察猴子,你不仅要学会理解猴子,还要成为猴子中的一只。每个人本来就要在不同群体里扮演不同角色。所以想成为一个小圈子里的KOL是比较容易的。但前提是你要非常了解他们,甚至成为其中一员。你如果一点都不理解这个群体,真的把他们当成猴子看,你是没有办法理解他们的。 By 财猫
——这是MindCode闭门会我跟财猫的聊天的一段内容。整个闭门会全程非常精彩,,很值得你阅读,尽管它完全无法替代现场本身的价值浓度。在财猫说完这段后,我说了下面这段话:人的问题几乎相同,但不同人会形成不同小圈子,是因为我们解法的不同。需求或问题是本源性的,都很相通,但解法区分了我们的圈子。
收获2:
黄仁勋的工作方式,核心一句话我的总结:把工作当做生活的背景而不是前景。就像呼吸一样,每时每刻都是轻松工作。比如想放松一下,就倒一杯威士忌,刷刷邮件。 By 陶芳波@second me
——很多人估计意识不到,我们习惯的方式是,把生活当成背景,而把工作当成前景。这种前景、背景思维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实际上,心理学以及心理治疗领域一个重要的操作就是关于背景和前景的。
一个灵魂拷问
你认同“AI是人类的孩子”吗?在这个“亲子关系”的比喻中,您认为人类作为“父母”最重要的责任是什么?点击右下角气泡,和大家交流你的观点。
PS. 最后,照例补一句:我说的都是错的。
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观点和洞察,但注意,所有在评论区留言“标题党”的人会被永久拉黑,MindCode致力于保持小众,如果一个标题让你惊诧,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真诚地认为世界从某个角度看,跟你想象的不一样。而这是MindCode始终致力于带给你的价值。
文兄是谁?
科技领域连续创业者(目前在AI+心理领域),中美3家AI公司的CEO心智与战略教练,原阿里巴巴早期移动端核心产品负责人。未来一段时间,也许你关注的某些重要的AI产品,或某些备受关注的项目融资,背后就有他身影。
MindCode是什么?
一个刚刚决定写点好东西的、很小众的公众号。日常发短篇,偶尔有深度长文。关注:AI、脑科学、心理学、创业等。由于在几个关联领域都有很深入思考,关注者中不乏顶级牛人,比如xxx和xx。
AI时代,读他人之未读对你很重要。关注并发送“1”可加讨论小群,还可参加“读完周报再来聊聊”的闭门交流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