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瑞典国防大臣荣松在电视台节目里表示:正考虑用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为乌克兰购买100-150架“鹰狮-E”战斗机付款。这笔交易总额高达85亿美元,而战机交付要等到三年后。
几乎同一时间,美国官员也在悄悄对欧洲同行说:“支持你们用冻结的俄资产买美国武器!”
![]()
西方冻结的俄罗斯资产总额约3000亿欧元,其中近三分之二都存在比利时欧洲清算银行。这就像一块肥肉,谁都想切一刀,但谁都不敢先动手。
10月23日,布鲁塞尔欧盟峰会现场,各国领导人围绕一项巨额贷款计划展开激烈争论。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提出的“赔偿贷款”方案,意图以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为担保,向乌克兰提供1400亿欧元贷款,并规定“只有在俄罗斯赔偿损失后,乌克兰才需偿还”。
会议持续数小时后,各国未能达成任何共识。最终,峰会文件删除了直接提及“动用俄资产”的表述,仅要求欧盟委员会“尽快提出财政支持方案”,将决定推迟至12月下次峰会。
![]()
欧盟不是没想过直接把俄罗斯那笔被冻结资产“据为己有”,但真要动手,法律这条“红线”谁都不敢轻踩。于是,一种“绕道而行”的新玩法被摆上了桌面,不是没收,而是“贷款”。
说白了,就是把这笔俄罗斯的钱当成一种“抵押”,由欧盟出面借给乌克兰,未来能不能还得上,就看俄罗斯是否最终为战争买单。
![]()
他们坚称,这并非“没收”,而是一笔以俄罗斯资产作为“抵押”的“赔款贷款”。其设想的逻辑闭环是:乌克兰先拿到贷款,待战后从俄罗斯获得赔偿,再用这笔赔偿金来偿还贷款。
这种说法试图将一个所有权的转移问题,偷换概念成一个临时的担保问题。但这无法改变其动用他国主权资产的本质。冻结资产是一回事,它属于行政措施。而动用它,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尤其是在法律意义上的非战争状态下。这无异于直接挑战了“国家主权豁免”这一国际法基石。
![]()
警钟首先从欧盟核心决策层内部敲响。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就毫不掩饰自己的担忧,她害怕此举会严重损害欧元的国际声誉。法国总统马克龙也对触犯国际法和影响欧盟信誉表达了深切的忧虑。这些来自“圈内人”的反对,揭示了该计划在技术和法理层面潜藏的巨大风险。
而负责保管这批资产的欧洲清算银行(Euroclear)更是公开坦言,自己根本没有处理此类复杂交易的经验,并直接警告其中包含着巨大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历史的教训并不遥远,美国曾试图用被冻结的伊朗资产赔偿911事件的受害者,结果却深陷一场旷日持久的国际官司。
如今,俄罗斯已向国际法院提起诉讼,目的就是制造长期的法律不确定性,让这个危险的金融杠杆,时刻都处于“合法性待定”的尴尬悬空状态。
![]()
这笔天量资金,非但没能成为团结欧盟的催化剂,反而成了一个矛盾的焦点。其中,比利时正处在这场风暴的中心。由于其境内的金融机构欧洲清算银行持有约1850亿欧元的俄方资产,这个国家发现自己抱着一个“烫手山芋”。
这笔巨款与比利时约6000亿欧元的年度GDP相比,占比接近三成,构成了一个庞大的风险敞口。比利时首相德韦弗已经公开喊话,明确表示不能让比利时独自承担全部风险,他主张风险应该由欧盟27个成员国按比例分摊。
![]()
这种立场让比利时陷入了行为矛盾的批评之中。当谈及分担风险时,它强调这笔资产的“欧洲”属性。可当从资产孳息中征收税款时,它又将其视为自己境内“比利时”银行的业务。比利时政府已经从这笔钱的利息中征收了36亿欧元的税款,虽然名义上说要用于援助乌克兰,但这笔钱并未完全、迅速地交到乌克兰手中。这种“好处我拿,风险共担”的做法,自然引发了其他成员国的不满。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这个计划点燃了欧盟内部关于财政责任的根本性分歧。以德国、荷兰为首,强调财政纪律的国家,对任何形式的集体担保方案都保持着高度警惕,他们不愿意轻易为他国的债务背书。而另一边,以法国、意大利为代表,更倾向于集体借贷的国家则对此方案更为支持,因为债务最终是大家分摊的。
![]()
在这场角力中,匈牙利扮演了那个关键的“搅局者”。其亲俄立场使其频繁动用否决权,成为方案推进路上的最大障碍。剩下的26国甚至一度考虑,干脆绕开匈牙利来推进计划。但这恰恰暴露了更严重的问题:为了强行推进一个充满争议的议程,欧盟不惜以牺牲内部团结为代价,这只会让内部的裂痕更加公开化。
一旦欧盟扣下扳机,其反作用力将远远超出决策者们的控制范围。俄罗斯方面早已把话说得很明白,高级官员拉夫罗夫、佩斯科夫等人已明确表态,任何动用其资产的行为都将被视为“非法扣押”,俄方必将采取坚决的对等报复。
![]()
莫斯科的“报复工具箱”里并非空无一物。他们已经备好了国内的法律工具,有能力对西方在俄罗斯的资产进行反制。要求“不友好国家”用卢布结算能源、将包括Uniper在内的47家西方公司的资产置于“临时外部管理”之下,这些都已是发生过的先例。俄方甚至将此问题与军事援助直接挂钩,警告此举可能导致与美国的关系“彻底破裂”,将金融战全面升级。
更致命的打击,来自全球金融市场的信任崩塌。这一举动,正从根本上动摇全球资本对欧洲作为“安全资产港”的百年信任。市场已经出现了微小的反应,隔夜回购市场的利率出现了轻微抬升,这背后是信任的微妙流失。
![]()
“寒蝉效应”正在蔓延。一些非西方国家,比如中东的主权财富基金,已经开始重新评估其欧元资产的安全性。他们内心的担忧是真实而朴素的:“今天轮到俄罗斯,明天会不会轮到我?”这种不安全感一旦形成,就会直接导致资本从欧元区流出。
最终,这场宏大叙事的账单,还是会落到普通人头上。对乌克兰而言,即便方案通过,资金也并非一次性到账,需要经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评估等繁琐流程,可谓远水难解近渴。
而对于欧盟民众来说,如果这笔贷款最终形成坏账——即乌克兰无力偿还,俄罗斯又拒绝赔付——那么负担将直接转嫁给欧盟各国的纳税人。据估算,每个欧盟纳税人可能需要为此承担约700欧元的隐形债务。这意味着,他们被迫为一场自己无法控制的遥远冲突,支付真金白银的生活成本。
![]()
欧盟试图撬动俄罗斯资产这个杠杆,本意是想四两拨千斤。但现实是,这个杠杆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处在严重的失衡状态:它的支点,也就是法律基础,是悬空的。它的杠杆臂,也就是内部政治团结,是断裂的。而它撬动重物时产生的反作用力,即全球信任的崩塌和对手的报复,是失控的。
这成了一场代价高昂的豪赌。无论最终赌局的输赢如何,欧盟都已经将自己最宝贵的无形资产——规则和信誉——重重地押在了赌桌上。其结果,可能是内部裂痕的不断加深,是法律基础的日益模糊。而全球金融体系的信任裂痕一旦产生,就可能永远无法修复。这已经不只是一个关于钱的故事,更是一场关乎制度和信誉的保卫战,而欧洲,似乎正走在一条输掉这场战争的路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