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技术发展和社会变迁对整个文化消费格局的重塑中,比外部竞争更为棘手的是电影“自说自话”式的脱节。此时真正的创作迭代,需要创作者敢于摆脱惯性,甚至对既有的状态产生“不满甚至愤怒”,重新找回电影创作独特的观察视角、思考深度和表达勇气。
作者:小杜
编辑:蓝二
版式:王威
![]()
“今天我不是来指点迷津的,我们都在迷津中。”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秘书长、监制与编剧王红卫,在金鸡创投中期路演及特训学院的讲台上,用一句话为众人在此的汇集互动定下了基调。
中国电影正驶入一片未知的洋流,那些曾经被奉为行业定律的档期逻辑、类型配方、宣发节奏渐渐疲软。电影,这个不断变化的艺术形态,正在被迫,但也主动地重新定义它与世界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金鸡创投的中期路演常以相对小规模的内部形态进行,今年这一环节正式落地厦门,发出常态化的信号;同时金鸡创投也整合“样片实验室”“学子计划”等核心板块,正式升级为特训学院。
这种升级让那些仍在打磨中的项目,得以在中途被及时看见、被更早引导方向。创作者不再独自摸索,而能在制片人、投资方、导师、顾问的多维反馈中,检验作品的完成度与成长潜力。这种机制的意义不只在于发现项目,更在于陪伴项目走完更长的创作周期。借由中期路演与特训学院的优化,金鸡创投建立起“提案—孵化—反馈—再生长”的闭环,让创投更深度地成为创作者的后盾。
我们在现场感受,电影人们真的想要挖透当下的痛点,但传递出的情绪并不陷于焦虑,更是一种确切的务实。年轻导演不断追问当下观众的真实需要,资方在权衡可持续创作的平衡,制片人则探寻着非拍不可背后的内核。随着这些问题被摆上台面,我们不禁发问,行业迷津的出口究竟在哪?是该等待,还是主动寻找新的航路?在这样的语境下,迷津不再只是一个比喻,它既关乎产业的方向,也关乎创作的自我认知。
冷淡的观众,拥挤的创作
这场迷惘里最显性的症状,最先在观众身上反馈。“不看不讨论不耐烦”,王红卫透过自身观察,提出了描绘当下观众状态的“三不主义”。这种观众端的疏离,并非空穴来风。来自英皇电影的资深制片人梁琳,分享了她近期来的切身体会。有些被寄予厚望的作品,从主创沉浸式的感动到路演后的市场遇冷,往往只有一步之遥。“我们觉得它单拎出来都特别好……走到观众那儿,在放路演的时候,看到却是我们在试图自我催眠。”
在创作端,则呈现出另一种症状,主题的窄化与创作的同质化。王红卫提出,当下的头部项目和主流作品,似乎都一股脑地涌向了有限的几条赛道,共识(爱国/民族)、牛马(职场/阶层)、议题(性别)。大家试图在不确定的市场中,抓住一些确定的流量密码,创新和惊喜也由此变得稀缺。但从侧面来看,这既是对创作者能力的一场公平考验,也是其作者性和分众策略能发挥价值的缺口,纵观一年来的市场,《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好东西》则各自在这三条赛道收获颇丰。
![]()
这种跟随在新的职场电影赛道尤为明显。以中期路演项目《万死不辞职》为例,其编剧张君一、赵亦骥坦言,大热的《年会不能停》确实给了他们信心,让他们看到“职场这个题材是可以做的”。但他们的创作初衷则更为个人化——两位主创的爱人都是“打工人”,他们身处职场糟心事的漩涡,所以有了这样的创作欲望。这正印证了热门赛道的带动作用——头部作品的市场成功和创作者强烈的个人体验共同催生。
梁琳从制片人的角度,印证了一些扎堆现象的普遍,她提到自己在公司内部,会有意识地避开同质化严重的选题,因为相似的切入点太多,难以做出新意。而摄影指导何山则提出了“艺术终归还是产品”的灵魂拷问,这一说法触及了这种现象背后的底层心态。同质化的泛滥,某种程度上正是在于创作者未能建立起差异化的产品思维,仅仅在艺术的象牙塔里重复着看似安全、实则拥挤的创作套路。这些表象的加码,让电影行业的体温不断下降。但所有的症状背后,往往藏着更深的结构性病根。
于是问题变得更尖锐:到底是谁动了电影的奶酪?
我们面对的真敌人,真的只是短剧与算法吗?
究竟是谁动了电影的奶酪?
诊断诸多后,就有必要进一步探寻病根,电影产业如今面临的困境,深层原因究竟何在?如果把矛头简单指向短剧的兴起,或许过于表面化。王红卫就认为这可能忽略了更宏观的背景。他指出,当前电影所面临的挑战,并非仅仅源于来自短剧的竞争,而是“互联网世界经过这两代到两代半人形成之后,造成的信息的过载和分散”。这一观点将问题的核心指向了更为深刻的时代变革。
从历史的维度看,媒介形式的更迭与竞争并非新鲜事。王红卫提及,“100年前的人看待电影,就像我们今天看短剧一样”,电影在其诞生之初,也曾被视为通俗甚至“低俗”的娱乐形式。这种历史的相似性提醒我们,将当前的困境简单归咎于短剧,可能忽视了技术发展和社会变迁对整个文化消费格局的重塑。工业时代以长内容和沉浸体验为特征的媒介逻辑,在数字时代以微短内容和即时满足为主导的生态下,正面临严峻的适应性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制片人梁琳提出的“你的一句话故事是什么?”这一问题,显得尤为关键。在选择极大丰富的当下,电影凭什么能够脱颖而出,说服观众付出时间与金钱成本?这个“非看不可”的吸引力,创作者是否清晰地意识并有效地传达了?
![]()
现实情况是,许多电影项目在这一点上仍略显模糊。当一部电影无法凝练出精准有力、能够穿透信息噪音的核心卖点,无法与目标观众建立有效的对话时,创作者的自我表达就很容易沦为自说自话。这种脱节,或许才是比外部竞争更为棘手的内部症结。
最后,当我们意识到困境的根源不在对手,而在时代自身,悲观与清醒便同时涌上心头。可迷津并不等于绝境。正是在这些看似无解的拐点上,新的路径才可能被摸索出来。来自电影人们反复提及的完成度与专业,背后都在指向同一个方向——电影要活下去,也要活得有尊严。
从作者性到生存力,创作的两种勇气
在过去的反复试验中,金鸡创投的中期路演,也正在拿出一套更具操作性的反馈机制。它更强调项目的阶段性可评估指标,包括剧本成熟度、视听风格的稳定性、资金架构合理性、目标观众定位的清晰度等。这些强针对性的打分标准,在现场被反复提及,成为评审与创作者之间最高频的关键词。
一些项目在反馈中被直接指出“剧本逻辑略有缺憾”“成本结构与题材量级不匹配”。也有项目因创作视角独特、题材新颖而获得投资方的持续关注。这样的交流,让创投不再只是一次展演,而是在检验一个导演是否能在问题被抛出后,快速自我修正。
而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中期路演现场,不仅有新创作者的初试啼声,也出现了不少来自成熟影视项目的熟面孔。他们的加入,形成更多元的创作者结构,让创投的现场气质更丰富,既有青年导演的创作冲动,也有经验创作者的成熟视角。例如,《漫长的季节》《隐秘的角落》编剧陈骥带来了导演首作《猪肠碌你吃过没》;《我和我的家乡》《外太空的莫扎特》编剧全丽璇拿出首执导筒的《噜什儿》;曾参与《动物管理局》《回廊亭》的李雅弢则携作品《老同学》进入其中。
在经过对项目的几轮剖析后,嘉宾们也从各自的经验出发,给出了可能的破局路径。既然同质化与创作心态是重要的病灶,那么破局之道,便直指创作的本源。
王红卫的答案是,创作者别再“乖”下去了,重提作者性刻不容缓。这里的作者性,并非狭隘地指向艺术电影范畴的个人表达,而是在同质化浪潮中,重新找回创作者独特的观察视角、思考深度和表达勇气。
他进一步指出,真正的创作迭代,是需要创作者敢于摆脱惯性,甚至对既有的电影产生“不满甚至愤怒”。回溯电影史,几乎每一次重要的新浪潮都孕育于对旧有范式的挑战与颠覆。这意味着,创作者需要重新审视自己与时代的关系,不再满足于安全区内的重复劳动,而是要去触碰那些更复杂、更具争议性、也更能激发思考与讨论的议题。当创作不再仅仅是为了迎合预设的观众或市场,而是源于创作者内心深处的表达冲动时,作者性的光芒才有可能焕发新生。
![]()
当然,宏观方向的调整固然重要,但对于身处其中的每一位创作者,尤其是资源有限的新导演而言,如何在具体的实践中先生存下来、再图发展,则是一套更为务实的生存之道。摄影指导何山反复强调的“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就非常现实。在预算紧张、资源匮乏的现实条件下,过度追求完美很可能导致项目最终无法面世。只有先拿出一部完整的作品,哪怕它尚有瑕疵,但有机会被看到,才有可能获得下一张入场券。
这种务实的生存之道,在一些路演项目的新创作者们身上也不断涌现。典型如《地府有限公司》的导演王志刚,为了支撑自己的创作理想,他选择同时做短视频编导曲线救国。而他这部融合了奇幻、喜剧和个人情感的影片,更是死磕了八年,剧本修改了四五十个版本,这种现实的经历,或许是当下许多创作者必须直面的生存考验。
与此同时,梁琳也提醒创作者要警惕创投场合中可能存在的无效社交,并将重心放在打磨项目本身。“项目本身才是硬通货”,她积极通过自身经验,强调了制片的必要性和专业性,如预算需严格从剧本反推而来,不要过分寄托于人脉资源,最大程度保证项目安全的完成度。
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如何在同质化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梁琳发出灵魂拷问:“你真的知道自己想拍什么吗?”她认为,一个项目必须有一个“非拍不可”的理由,这个理由往往源于创作者内心深处最独特、最坚定的创作母题。她以旗下电影《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为例,这部影片聚焦了一个儿童对周遭事物的奇思妙想,在FIRST青年电影展打开影迷口碑后,选择在儿童节档期锁定受众圈层,最后在自己独特的叙事中,保留了相对稳定的成绩。
这说明在一个追求安全的时代,真正稀缺和有价值的,反而是那些无法被轻易复制的、带有鲜明创作者印记的作品。《朱同》也正是在导演王子川话剧背景的加持下,影片才得以拥有扎实的叙事结构和稳健的美术体验。专业能力,永远是连接创作理念与最终成片的核心桥梁。
回到开头,迷津并不只是困局的代名词,它也意味着重新出发的起点。互联网重塑了注意力结构,也改变了观众与内容之间的关系,电影失去的或许从来不是市场,而是那种被集体等待的意义。每个时代的电影人,都会在属于自己的雾中前行。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市场的回暖,更是创作的信念与文化的自信。
![]()
THE EN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