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埃及,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吉萨金字塔群,但很少有人知道,在距离这些世界奇迹仅 4.8 公里的地方,藏着一个被军方封锁数十年的神秘遗址 —— 扎维耶特・埃尔・阿扬。
它被外界称为 “埃及 51 区”,自从上世纪 60 年代被军方接管后,就彻底从公众视野中消失,只留下一堆令人费解的考古谜题,直到如今仍牵动着全球研究者的心。
![]()
这个神秘遗址的面纱,最早是在 20 世纪初被考古学家亚历山德罗・巴尔桑蒂揭开的。当时他的发掘团队在坚硬的石灰岩地层中,发现了一个巨型 T 形竖井,整体深度接近 30 米,内壁全部铺设着厚重的巨型花岗岩块,工艺极其规整。
顺着竖井走到尽头,便是一间未完工的墓室,地面经过精心修整,铺着的花岗岩块每块长约 4.6 米、厚达 2.5 米,单块重量就超过 8100 公斤,要知道当地本身就有丰富的石灰岩资源,古人特意运来巨型花岗岩铺地的做法,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
墓室最核心的发现,是中央那个配有花岗岩盖板的椭圆形石槽。这个石槽长约 3 米,宽 2.1 米,深 1.5 米,发现时处于完全密封状态,显然是被设计成一个密闭容器。巴尔桑蒂在报告中提到,槽内当时残留着某种未知物质的痕迹,但这些痕迹后来不知所踪,没有留下任何可供检测的样本。
更让人好奇的是,发掘过程中,团队在墙壁上发现了用黑红墨水涂写的铭文,其中一处清晰刻着 “塞巴 -[未知]- 卡”,“塞巴” 在古埃及语中有 “星辰” 之意,而另一部分可译为 “生命精华” 或 “生命力”。
![]()
除了这些奇特发现,考古队还在遗址附近找到了一块破损的奉献碑,上面刻有第四王朝统治者杰德夫拉王的名字,这让不少研究者试图将该遗址与这位法老联系起来。不过这块石碑的真实性和学术价值,在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没有形成统一结论。
值得一提的是,独立研究员德里克・奥尔森在研究中发现,这种巨型花岗岩箱体结构并非孤例,在吉萨大金字塔、塞拉皮姆和萨卡拉金字塔等著名古埃及遗迹中,都能找到类似的 “巨大花岗岩地面 + 盖子” 的组合模式,这似乎暗示着这类结构背后有着某种统一的设计意图。
![]()
谜团在 1960 年代中期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埃及军方正式接管了扎维耶特・埃尔・阿扬遗址,全面禁止任何现代考古发掘和人员参观,巴尔桑蒂当年拍摄的照片,也就成了世人了解该遗址内部细节的唯一窗口。
几十年来,关于遗址用途的猜测从未停止:主流埃及学家大多认为,它属于第三或第四王朝未完成的金字塔建筑群开端,也有学者推测这是未完工的实验性地基或仪式性墓室;而部分研究者则根据 “塞巴” 铭文,提出了更具想象力的猜想,认为它可能是古人用于宇宙航行或精神升华的特殊建筑。
![]()
就在 2025 年 9 月底,埃及文物部通过官方渠道公布了一则相关消息:一支由埃及本土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借助卫星遥感技术对遗址区域进行了非接触式探测,成功绘制出了 T 形竖井的完整结构示意图,弥补了巴尔桑蒂照片仅能呈现局部细节的不足。
探测结果显示,除了已知的主竖井和墓室,遗址下方还存在三条未被发掘的小型通道,这些通道均朝着吉萨金字塔方向延伸,目前尚不清楚其最终通向何处。不过埃及文物部同时表示,由于遗址仍处于军方管控范围内,短期内不会启动实地发掘工作,相关探测数据已整理成册供全球学者研究参考。
![]()
扎维耶特・埃尔・阿扬的神秘面纱虽未完全揭开,但每一次新的发现都在拉近我们与古埃及文明真相的距离。
古人留下的巨型石槽、奇特铭文和宏伟建筑,不仅见证了他们高超的技艺,更藏着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渴望。
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这个被封锁半个多世纪的 “埃及 51 区”,终将向世人展现它的真正面貌,为我们揭开古埃及文明的又一层神秘面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