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加拿大政坛的风向似乎变了。总理卡尼即将展开重要的亚洲之行,日程紧凑,包括东盟峰会和APEC会议。更引人关注的是,加拿大官员在吹风会上透露了一个重磅信息:卡尼政府正寻求与中方建立“战略关系”(strategic relationship),并积极寻求在APEC峰会期间与中国领导人举行会晤。
这一系列动作,让外界嗅到了一丝“吃后悔药”的味道。你得知道啊,之前加拿大政府那可是紧紧跟着美国走。去年的时候,它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了高达100%的关税,对钢铁和铝也毫不手软,直接甩出了25%的关税“大棒”。这么一来,中加关系一下子就变得紧张起来了。那现在,加拿大为啥这么着急地转变态度,主动来求和呢?
![]()
关键原因就是:它同时面临着美国“保护主义”做法和中国“反制措施”带来的双重压力。
加拿大的态度转变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压力
美国保护主义的“反噬”: 卡尼政府急于缓和与中国的贸易紧张,核心原因之一是要缓解特朗普关税政策对加拿大经济的冲击。美国近年来高举保护主义大旗,让加拿大深感自身贸易结构过度依赖美国的风险。这迫使加拿大迫切需要推动贸易关系多元化,而作为第二大贸易伙伴的中国,自然成为无法绕开的选项。
中国反制措施的“痛感”: 中国对加拿大采取的反制措施,尤其是今年8月对油菜籽征收75.8%的反倾销保证金,给加拿大农业带来了巨大损失。作为全球最大的油菜籽出口国,加拿大对华出口的油菜籽产业损失惨重,出口额接近50亿加元,这直接让加西部地区好几万种植户的日子不好过了。除了油菜籽,猪肉、海鲜这些产品也都没能幸免,受到不小影响,这让加拿大的经济困境更加严重了。
![]()
简单说,加拿大现在就像是站在了十字路口,左右为难:要是不缓和跟中国的关系,国内经济,尤其是农业方面,还得继续承受很大的压力。而紧随美国的保护主义政策,又无法避免自身被美国的关税政策所伤。寻求与中国建立“战略关系”,成为卡尼政府摆脱困境、推进“加拿大利益”和为“产业创造良好机会”的理性选择。
中方的态度:听其言,观其行,但“缓和”符合双方利益
对于加拿大伸出的橄榄枝,中方很可能会保持“听其言,观其行”的审慎态度。
“听其言”: 加拿大外长阿南德本月早些时候访华,已明确表达了积极信号,比如对方说“欢迎中国企业到加拿大投资兴业”,还有“坚定支持多边主义,愿意和中方在多边事务上加强协调”这类的话。
![]()
咱们的外交部长王毅回应时,也展示了中方开放的态度,他提到现在国际形势里单边主义挺猖獗的,中方“愿意和加方一起,加强在多边事务上的沟通合作,一起维护国际经贸的秩序”。这说明啊,在多边主义和维护全球贸易秩序方面,中方和加方有共同的想法,也有合作的可能。
不过呢,“看行动更重要”:话说回来,中方更看重的是加拿大实际做了什么。现在,卡尼政府碰上了一个特别棘手的“大难题”,就是关于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事儿。要是把关税给取消了,那对改善中加两国的关系肯定有帮助,还能让能源和农业方面的贸易越做越大。可要是现在就这么取消了,又怕会影响到马上要进行的“美墨加贸易协定”审查谈判,让自己和美国谈判的时候底气没那么足。
中方心里也清楚,加拿大在制定对华政策的时候,还是得看美国的脸色行事。因此,中方在是否同意“战略关系”以及是否安排领导人会晤时,必然会观察加拿大在“去关税化”和“维护多边贸易”方面的实际诚意和决心。
![]()
缓和是共识,但“战略”需诚意
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加关系早日“步入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轨道”,符合两国利益,也是共同“维护国际经贸秩序”的需要。对中国而言,与加拿大缓和关系,有助于稳定全球供应链,拓展贸易渠道,同时也是对冲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有效策略。
因此,中方愿意看到加方“寻求缓和”的姿态,并乐于在G20、APEC等多边场合进行对话。但是,真正的“战略关系”并非一个空泛的词汇,它需要加拿大在关键的贸易摩擦问题上,拿出符合其国家长远利益、而非屈从于外部压力的独立且务实的解决方案。只有当加拿大能够实际行动证明其寻求合作的诚意,中加关系才能真正从“反华”的低谷中走出,向着更健康、更具战略价值的方向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