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显微镜下的突破:1900万年前的小鸟重见天日
新西兰南岛中奥塔哥地区,有个叫"圣巴坦斯"的地方,藏着地球千万年前的秘密。
![]()
这里曾是马努赫里基亚湖的所在地,1400万至1900万年前的中新世时期,无数动植物遗骸被湖水封存,渐渐化作化石。
过去我们研究这里的鸟类,基本只盯着那些肉眼可见的大骨头,比如鸭类化石。但绝大多数鸟类,尤其是雀形目鸣禽,骨骼小得像细针,根本没法直接辨认。
直到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技术普及,情况才变了。研究人员把遗址里筛出来的细小骨骼扫描建模,在电脑上放大分析,这才发现了一个隐藏的新世界。
2025年公布的最新研究里,一块特殊的足骨成了焦点。这块骨头比指甲盖还小,却在数字模型对比中露出了身份——它属于鹦鹉科鸟类,而且是个从未被发现的新物种。
要知道,鹦鹉科鸟类现在只生活在澳大利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新西兰从未有过它们的现存记录,更别说千万年前的化石了。
二、33克的"纤巧者":已知最小的鹦鹉科鸟类
研究人员给这只远古小鸟起了个学名:Aevipertidusgracilis,翻译过来就是"来自远古时代的纤巧者",名字精准概括了它的特点。
![]()
现存的鹦鹉科鸟类都是敦实体型,体重最轻的也有62克,最重能到265克,活动范围从地面延伸到树冠。
但这只圣巴坦斯鹦鹉,体重只有33克,跟新西兰特有的铃鸟差不多重,是目前已知的最小鹦鹉科鸟类。它的体型纤细,唯独足部比铃鸟更长,这点跟会建造林荫廊的火焰鹦鹉鸟很像。
鹦鹉科鸟类最出名的,就是雄鸟的求偶绝活——用彩色果实、树叶装饰巢穴,靠着精致的"婚房"吸引雌鸟。
圣巴坦斯鹦鹉虽然没有羽毛化石留存,但从它的足部特征和科属关系推测,它很可能也有这套求偶本领。
千万年前的马努赫里基亚湖畔,这只33克的小鸟或许正忙着用果实布置巢穴,期待赢得伴侣青睐。谁能想到,这样精巧的生命会被时间封存千万年,直到显微镜和CT技术让它重见天日。
更特别的是,它的祖先和胡伊鸟、科卡科鸟等新西兰远古雀形目鸟类一样,都是数百万年前飞越海洋,来到"泽兰地亚"(新西兰所在大陆块)的"殖民者"。
三、从繁衍到灭绝:气候变化斩断的生存链
圣巴坦斯鹦鹉的祖先能跨越海洋殖民泽兰地亚,已经算是生命的奇迹,但它们最终还是没能扛过自然的考验。
![]()
中新世时期的泽兰地亚和现在完全是两个世界。当时南阿尔卑斯山脉还没隆起,圣巴坦斯地区温暖湿润,马努赫里基亚湖里甚至有鳄鱼和龟类生活,植物种类更是丰富至极。
这种环境很适合以果实为食的圣巴坦斯鹦鹉生存,它们在这里繁衍了数百万年。但大约1400万年前,一场气候巨变打破了平衡。
当时全球气温骤降,新西兰的植物多样性锐减,适合鹦鹉食用的果实变得稀缺。对于依赖特定食物的小型鸟类来说,这几乎是灭顶之灾。
食物链条的断裂,很可能直接导致了圣巴坦斯鹦鹉的灭绝。它的澳大利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亲属,因为所在地区气候相对稳定,才得以延续至今。
这种"因气候灭绝"的案例,在新西兰的古生物史上并不少见。史前鸬鹚曾殖民泽兰地亚,最终同样走向灭绝,直到约200万年前,天堂鸬鹚的祖先才重新在这里扎根。
四、化石不是"挡箭牌":保护的边界不能模糊
圣巴坦斯鹦鹉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新西兰雀形目鸟类化石的空白,更引发了一场关于"本土物种"定义的争论。
![]()
有研究者拿"喜鹊"举例:中新世时期,喜鹊的远古雀形目亲属也曾生活在泽兰地亚,但后来灭绝了。现在新西兰的澳大利亚喜鹊,是19世纪60年代欧洲人引入的外来物种。
他们认为,既然远古时期有过近亲,现代引入的物种也该算"本土"。这种说法看似有道理,实则暗藏风险。
圣巴坦斯遗址的化石已经证明,千万年前的新西兰生态和现在截然不同。当时的动植物群落适应的是温暖湿润的环境,跟如今的生态系统没有直接传承关系。
把远古灭绝的物种和现代外来物种混为一谈,很可能会削弱保护力度。入侵物种对本土生态的破坏有目共睹,一旦放松警惕,新西兰特有的动植物群体会面临更大威胁。
![]()
就像古生物学家强调的,圣巴坦斯鹦鹉这样的发现,是"通往过去的线索",而不是"外来物种正名的依据"。我们该做的是通过化石了解演化规律,而不是用历史模糊当下的保护边界。
五、33克化石里的警示:珍视当下的生态平衡
这只33克的远古小鸟,用它纤细的骨骼承载了太多信息。
它告诉我们,新西兰的生物多样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地质变迁中经历了多次灭绝与殖民的循环。
![]()
它揭示了气候变化对物种生存的致命影响,千万年前的气温骤降能终结一个物种,如今的全球变暖同样可能引发新的生态危机。
更重要的是,它提醒我们:保护本土物种,保护的是当下的生态平衡,而不是虚无缥缈的"历史传承"。
那些在显微镜下显现的骨骼细节,那些通过CT建模还原的形态特征,不仅仅是科学研究的成果,更是生命留下的警示。
千万年前,圣巴坦斯鹦鹉或许曾在湖畔用果实搭建巢穴;千万年后,我们通过它的化石读懂了生态的脆弱。
这份跨越时空的提醒,远比争论"本土与否"更有价值——因为每一个现存的独特物种,都可能成为下一个被时间封存的"远古纤巧者",而我们有责任不让这一天过早到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