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残疾人出行时不因有“障碍”而“忍耐”,这不只是为轮椅让出一条安全通道,更是为文明铺就一条暖心坦途
10月25日,歌手郑智化发文吐槽,他在深圳机场乘坐航班时,升降车升至机门后离机门地板有约25厘米距离,导致轮椅无法推入飞机,自己只能“连滚带爬进飞机”,将机场对残疾人的无障碍服务问题推上风口浪尖。
当日,深圳机场先是在郑智化的推文下留言致歉,随后发布情况说明,并承诺“立行立改”,进一步完善轮椅旅客服务保障流程和措施。
![]()
对于行动不便的人而言,郑智化的遭遇不仅是身体上的不适与折腾,也给残疾人的尊严造成打击。机场方面的反应速度和诚恳态度固然值得肯定,但此事引发更多思考,公共设施与公共场景的设计,不能忽视对残疾人的服务细节。
机场的回应解释了矛盾所在,根据安全操作规范,行动不便旅客登机车与飞机舱门需保持20cm的高度差,由此给轮椅旅客进入客舱带来不便。那么问题来了,当安全规范与人文关怀形成冲突时,只能二选一?或者说,难道无法找到既保障安全又方便残疾人登机的两全之策?
“最终在1名航司地服人员和1名机组人员协助下,郑先生通过登机车安全进入客舱”,在相关回应里,可以看到机场试图用人性化的服务解决问题,但其提出的进一步完善措施中,包括“尽可能提供廊桥靠接保障”“轮椅旅客现场保障人员数量由1名增加至2名”“启用前期已研发测试的有一定坡度的登机连接装置”,会发现对于轮椅旅客的服务其实可以更体贴。这些问题当然可以通过旅客实地体验后感到不便而提出改进,但如果能想在前面、走在吐槽之前,相信对机场和旅客来说,都会是更友好的场景。
机场,作为人口密度较高的公共空间,任何一处无障碍服务的缺失,都有可能给残障旅客带来不便,也会引发舆论批评。公共服务的温度和完善,应体现在方方面面的细节中。借着郑智化的个案推动机场改进,有其进步一面,但单个问题的改进还不够,公众更期待所有公共空间的全面检视与升级:从硬件设施到人员培训,从制度设计到服务理念,让无障碍服务真正深入人心。
要确保残障群体的通行无障碍,就要完善无障碍出行服务的每个细节,打造安全便捷、连续贯通的无障碍环境,应成为社会的自觉追求,而非依赖名人效应才有所改善。对残疾人的无障碍服务,也在考验着社会的文明底线。让残疾人出行时不再因有“障碍”而“忍耐”,这不只是为轮椅让出一条安全通道,更是为文明铺就一条暖心坦途。
红星新闻评论员 彭志强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