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 年,第三兵团开赴朝鲜参战。作为第二批入朝的部队,这支部队下辖 12 军、15 军、60 军三个军。其中 12 军可不一般,是兵团副司令王近山一手带出来的王牌部队。
这支部队后来出息大了,走出来好几位将军。里头有个师长,后来还当上了上将;至于军长和副军长,更是分别成了开国中将和开国少将,说起来全是响当当的人物。
![]()
要论 12 军里有名的人,除了王近山,那得数后来的军长李德生了。不过李德生和王近山路子不一样,王近山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就已经是战功赫赫的战将,李德生则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渐崭露头角。
李德生参加革命特别早,12 岁就加入了当地的儿童团,跟着大家给我党站岗、送消息。14 岁那年,他正式穿上军装成了一名军人,16 岁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的前半生,活脱脱一部奋斗成长史。小时候受够了压迫,所以他坚定地站到人民这边,选择跟着红军走革命道路。那时候搞革命风险极大,稍有不慎就可能丢了性命,可李德生一点不害怕,铁了心要跟着队伍干。
在部队里,他学认字、学知识,还遇到了能相伴一生的伴侣。对他来说,军队就像第二个家,是他前半生最坚实的依靠。可新中国刚成立,还没等他好好参与国家建设,抗美援朝战争就打响了。
抗美援朝刚开始的时候,李德生还只是 12 军 35 师的师长。这些年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他跟不少敌人交过手,心里觉得咱们解放军未必就打不过美军。所以听说朝鲜那边求救,他特别支持出兵援朝,还跟军长提议,赶紧申请让部队入朝参战。
![]()
1950 年底,12 军被编入第三兵团,开始了入朝作战前的训练。这支部队本就是王近山带出来的,他对 12 军寄予了很大期望。35 师作为 12 军的王牌,出征前士气特别足,大伙儿都憋着一股劲,想在朝鲜战场上好好打几场胜仗。
到了朝鲜之后,12 军参与了惨烈的上甘岭战役。现在说起上甘岭,不少人都觉得是 15 军打的,但实际上 12 军在这场战役里发挥了关键作用。
战役刚开始的时候,秦基伟不确定敌人会从哪个方向进攻,不敢把所有兵力都部署到上甘岭。后来敌人集中火力攻打上甘岭,可秦基伟手头能用的兵力有限,打得特别艰难,没办法只能向王近山求援。
王近山也不含糊,直接把自己手下的 12 军调给了秦基伟。有了 12 军的支援,上甘岭战役最终取得了胜利。那时候李德生已经是 12 军副军长,他带着部队在战场上跟美军死磕,硬是没让美军突破咱们的阵地。
1955 年大授衔的时候,李德生因为资历比老将领浅一些,战功也稍逊一筹,所以只被授予少将军衔。不过到了 1988 年我国第二次大授衔,他凭借多年的贡献,被授予了上将军衔,也算实至名归。
和李德生比起来,曾绍山参军更早。他比李德生大两岁,1925 年就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影响,1929 年就加入了红军。不过他的发展轨迹和李德生不太一样,曾绍山参军的时候,是跟着村里几个年轻人一起去的。
![]()
那时候他已经够了参军的年纪,所以直接被分到了作战部队。一开始他当勤务兵,后来又成了传令兵,还当上了传令班的班长。可能有人觉得,传令兵没啥出息,没法上战场打仗,可在当时,传令兵的危险程度一点不比前线战士低。
现在看电视,里头的电报、电话用起来很方便,可早年我军根本没有这些先进设备。部队要传递命令,全靠传令兵在枪林弹雨中穿梭。要是命令没及时传到,很可能会导致战斗失败。
所以在战场上,敌我双方都清楚,要重点针对对方的传令兵。一个合格的传令兵,不仅得聪明机灵,还得会随机应变,不然根本活不下来。曾绍山就是传令兵里的佼佼者,好几次在危急关头,都顺利把命令传了出去。
因为表现出色、机智勇敢,他被调到少共国际团当了副排长。别看只是个副排长,含金量可高了 —— 少共国际团是我军的精英部队,里头的战士都是重点培养的储备干部,能在这儿当副排长,足以说明曾绍山能力出众。
第一次过草地的时候,他连干粮都没来得及准备,还是战友们你凑一点我凑一点,帮他凑了两三公斤干粮。这点东西根本不够吃,可他硬是靠着这点干粮,再加上挖野菜充饥,咬牙走出了草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曾绍山参加了夜袭阳明堡的战斗,之后一直在正太路一带开展斗争。不过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他一直担任十一军军长,直到 1950 年 12 月,才调任 12 军军长。
![]()
在朝鲜战场上,曾绍山带领 12 军参加了第五次战役,还跟联合国军里的土耳其旅展开了激烈战斗。回国后,他担任了旅大警备区司令员,1955 年大授衔时,被授予中将军衔。
至于 12 军的副军长,就是我国的开国少将肖永银。肖永银 1930 年参军,不过他入党时间相对晚一些,1935 年才加入中国共产党。
但他接触革命特别早,因为他父亲就是一名革命者,肖永银从小就跟着父亲耳濡目染,后来父亲牺牲了,他更是把革命当成了自己毕生的事业。
小时候肖永银勉强上过一年学,算是识点字,可参军后他没选相对轻松的文职工作,反而选择到前线当一名冲锋陷阵的战士。在反围剿战斗中,他表现得十分出色,立下了不少功劳。
抗日战争爆发后,因为我军编制有限,很多优秀干部都被派去延安学习。肖永银没去延安,而是留在 129 师的随营学校学习。这所学校是 129 师专门培养干部的地方,肖永银毕业没多久,就被提拔为 385 旅的一名营长。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肖永银作为 12 军副军长,跟着部队一起入朝作战。战争结束后,他又进入军校深造,毕业后被调到南京军区,担任装甲兵司令员。
1955 年大授衔时,肖永银虽然只被授予少将军衔,但上级对他特别信任,之后给他的任命都很重要。许世友和他关系特别好,对他十分器重。长征的时候,肖永银是唯一一个能享受担架待遇过雪山草地的普通士兵。
![]()
那时候他在一场战斗中带头冲锋,被子弹击穿肺部,受了重伤,眼看就要不行了。按照当时的惯例,重伤员一般会被安置在当地老乡家里,可那样很难得到及时治疗,大概率会落下终身残疾。
对肖永银来说,最好的结果可能就是留在老乡家,一辈子拖着病体过日子。可许世友觉得他是个难得的人才,不忍心放弃他,特意批准他坐担架行军,这才让他挺过了长征。
西路军西征的时候,肖永银原本是李先念的警卫员,结果被徐帅看中了,硬是从李先念手里把他要了过去。后来也是他和陈明仪冒着生命危险,千里突围给党中央送信,把西路军的真实情况汇报了上去。
![]()
解放战争时期,他更是厉害,把年轻的六纵带成了主力部队,立下了不少战功。不过到了 1988 年第二次大授衔的时候,肖永银和曾绍山都已经退居二线,只有李德生还在一线工作,所以他俩没参与那次授衔。要是当时他们也参加了,1988 年的上将名单里,说不定还得再多两个人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