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专家谈·“十五五”关键部署绘蓝图 诸多重要提法释放哪些信号?梳理解读↓

0
分享至

央视网消息: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为“十五五”时期中国的发展擘画了蓝图。这份蓝图中提出了哪些新目标、作出怎样的新部署? 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首要目标


党中央召开二十届四中全会,重点研究“十五五”规划问题,为中国未来发展擘画蓝图、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意义重大。《建议》提出的“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中,“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被放在第一位。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表示,在“十五五”的发展目标当中,把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作为第一目标,第一目标又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相对应。也就是说,形成了一个非常鲜明的目标导向下的路径指引。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建议》特别强调,要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张晓晶表示,未来的发展,对于制造业要给予高度重视,包括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制造业的合理比重要保持。也就是说,在这样的一个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如何能保证科技发展,科技的领先地位,先进制造业就是能够做到的最重要的抓手。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聚焦消费民生等领域


此外,围绕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等重点任务,《建议》也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性、创新性举措。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委员朱民表示,最重要的集中力量做好自己的事,做大事,所以最关键的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技、新的产业链、国内市场、消费和民生,这些都是“十五五”的重大的关键战场。 “十五五”规划建议 未来五年有哪些关键部署?

10月24日举行的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对涉及“十五五”期间发展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这些重要提法都释放了哪些信号? 专家解读:扩内需和投资于人 两方面都特别重要


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在“十五五”期间,我们要把“惠民生和促消费”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把“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在一起。对此,专家表示,扩内需和投资于人,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两个方面都特别重要。



朱民表示,内需是人民去消费,所以投资于人,就是让人能够去消费。同时,让人能成为更多更好的人力资本。现在,我国进入到工程师红利,培育人力资本是特别重要的方面。所以,把人放在扩需求的中心,同时把人作为人力资本培育的中心,这是这次公报特别重要的新提法和亮点。 专家解读:鼓励中国企业形成自己的产业链


未来五年,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我国也做出了部署。专家表示,中国的对外开放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未来,既欢迎高质量企业来华,也鼓励中国企业形成自己的产业链。


朱民表示,新的格局该是“中国+N”,全球的企业在中国进行生产、科研,然后再加几个不同的生产点。中国的企业也以中国为基地全球布局,在这个格局下开放有了新的含义。第一,继续欢迎高质量的企业进来。第二,支持中国的企业“走出去”,形成中国在全球的产业链,并让中国出去的企业、中国产业链和中国引进的外资企业在中国形成合力。 专家解读:高科技制造业是中国未来经济基础


在中共中央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提到,我国要在“未来十年要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如何理解这一提法?


朱民表示,中国经济的特色是实体经济、制造业、产业。当中国的科技发展起来以后,如何把它们融合,能够形成一个高的新质生产力的新产业,这就是中国经济的未来。当形成自己的产业链时,就能形成全世界新的产业链架构,会在根本上改变世界的经济和产业链的格局。 “十五五”关键部署: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五五”规划建议,分领域部署了“十五五”时期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对中国经济而言将迎来怎样的新机遇?“十五五”时期是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未来五年,科技创新怎么干?


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


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 专家谈“十五五”关键部署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五年。发展方向已定,具体都有哪些实施路径?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进行了解读。 黄汉权:“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适配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



黄汉权表示,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应该说亮点很多,也有很多新的表述新的提法。提出要把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要紧密结合起来,这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个变化的一个新特征的要求。过去讲投资都是应该在基础建设,这种基本上慢慢走入达峰期或者是平台期以后,这些建设的投资空间和潜力有所收窄。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及时把投资要从过去更多侧重于投资于物,及时转向投资于人的方向。


黄汉权表示,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科技创新的背后离不开技术的进步和人力资源的提升,人力资源的提升的主要路径就在于投资于人。


黄汉权表示,比如说对人全生命周期进行投资,从小孩出生养育、教育到他工作以后的就业培训,老龄以后的银发经济挖掘。这一系列中全过程的、全流程的围绕人的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投资结构,这都是投资人的表现。 黄汉权: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


在谈到如何将科技创新的前沿成果高效、规模化地转化为能够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质生产力时,黄汉权认为,关键在于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从研发走向应用。


黄汉权表示,“十五五”时期,要通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创新持续涌现,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使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进入生产线和田间地头。


对于宏观政策应该如何精准发力,让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真正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黄汉权认为,应该着力破除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生产要素流动受阻、市场规则与监管标准不统一这三大阻碍。


黄汉权表示,这些问题的背后,有一些深层次制度原因,使得这个地方过多的考虑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是要全力扩大内需引领新的供给,使得国民经济的循环能够得到更加顺畅的打通。第二个方面,现在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还是要持续优化供给。第三就是要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使得这些资源要素能够在全国更大的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这样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促进需求的良性发展格局。 未来如何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

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要“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该如何发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委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进行了解读。


朱民表示,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发展和竞争的时代,特别在地缘政治下,科技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未来五年,科技特别重要的方面是要在几个核心前沿领域突破,走到世界的前沿。


人工智能是当今最大的大潮,一年前普遍认为中国的人工智能大概落后美国两三年左右。但今天完全不一样,我国有深度探索算法和大模型,有华为和国内芯片的服务器,有中央“数据二十条”的政策优势,人工智能基础有了,所以人工智能发展非常快。特别是在“AI+”方面,现在已经在某些领域超过美国。美国还是在做基础大模型,还是要规模,但是我国现在是在做推理,是在后序列。


现在的人工智能模型都是大语言模型,用语言精准描述一个东西比较难,但是用图像就会特别明确。所以,如果能够进入到图像算法的话,中国的人工智能会有跳跃式发展。人工智能在未来五年要在“AI+”的应用等基础理论方面有新突破。量子计算中国也走在前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中美在规模上此起彼伏,我国也有望得到突破。


在能源方面,核能、核聚变和核裂变的结合,第四代核电站我国的技术已经成熟。现在,小型化走核聚变,使它的效率更高,这在“十五五”要有新突破。未来五年,这些领域都有望获得爆发性增长。“十五五”是我国科技和创新爆发的新阶段。

(央视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incentive-icons
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北青网官方网易号
1033079文章数 85347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