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一个编号为3I/ATLAS的神秘星际访客正牵动着全球天文学界的神经。这个来自太阳系外的天体预计将于10月29日抵达近日点,其诡异的轨道特征和异常物理特性正在科学界引发激烈争论——这究竟是一颗普通的星际彗星,还是外星文明派遣的星际母舰?
哈佛大学天文学系主任阿维·勒布教授近期在个人博客中披露了令人不安的观测数据:3I/ATLAS在接近火星轨道时曾出现0.3%的轨迹偏移,这种微小的异常在传统天体力学模型中无法解释。更耐人寻味的是,该物体选择在合日期间(10月21日至11月2日)进行关键轨道调整,这个时段地球所有观测设备都因太阳干扰而失效。
"奥伯特效应在理论上可以解释这种加速行为,"勒布指出,"但时机选择之精准,就像有人刻意避开我们的监视。"根据他的计算,如果3I/ATLAS在近日点利用太阳引力实施机动,其速度变化可达12km/s,这恰好满足发射子探测器的能量需求。
![]()
NASA斯威夫特太空望远镜的观测数据显示,这个直径约400米的物体正在以每秒40公斤的速率喷射水蒸气,其喷流强度是哈雷彗星的18倍。更反常的是,光谱分析显示其表面存在纳米级金属颗粒构成的网状结构,这种特征在已知的67P/楚留莫夫-格拉西缅科等太阳系彗星上从未出现过。
"它的二氧化碳/水比例达到7:1,完全不符合奥尔特云天体的化学特征,"欧洲空间局彗星专家玛丽亚·德鲁克在《自然·天文学》的论文中指出,"更像是某种人工合成的冷却系统。"
随着3I/ATLAS将于11月17日抵达距木星仅0.2AU(约3000万公里)的位置,NASA已紧急调整"朱诺号"探测器的轨道。最新传回的数据显示,该物体表面存在至少三处几何形状完美的凹陷结构,其反射率变化呈现出0.314秒的严格周期,这种规律性在自然天体上极为罕见。
SETI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杰森·莱特透露:"我们检测到在1420MHz频段有间歇性窄带信号,这正是氢原子发射线的宇宙通用频率。"不过该说法尚未得到官方证实。
在10月24日举行的国际天文联合会紧急会议上,持不同观点的学者展开激烈交锋。加州理工学院团队通过数值模拟证明,所有异常现象都可以用"星际彗星+观测误差"来解释。但莫斯科空间研究所的彼得罗夫博士反驳称:"它的非引力加速度参数δ=1.2×10⁻⁸,这比任何已知彗星高出两个数量级。"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最新观测报告显示,3I/ATLAS的旋转动能损耗率比预期低93%,"就像内部存在某种能量补偿机制"。这份尚未公开的报告已被《天体物理学杂志》列为特急审稿项目。
随着11月底观测窗口的重新开启,全球已有47台大型望远镜进入待命状态。欧空局"Juice"探测器携带的亚毫米波成像仪或将揭晓最关键的问题:那些疑似人工结构的表面特征究竟是视觉误差,还是确有其事?
"无论最终结论如何,"勒布在采访中强调,"3I/ATLAS已经证明我们对星际物质的认知存在巨大空白。或许正如费米悖论暗示的,我们看到的'自然现象'中,就藏着刻意伪装的技术痕迹。"此刻,整个太阳系都屏息等待着这个神秘访客在穿越近日点后,究竟会展现怎样的真面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