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六点,天刚蒙蒙亮。王大爷揉着惺忪睡眼,一如往常,径直走进卫生间“报到”。
多年来,每天一起床,他总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个“闹钟”提醒着:是时候“清理”一下了。而邻居李阿姨的习惯却刚好相反,到了晚上临睡前,她才觉得肠胃“蠢蠢欲动”,非得排完便才踏实地去睡觉。
![]()
“到底是晨起排便好,还是晚上排便更健康?难道晚上拉大便意味着肠道出了问题吗?”这样的疑问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甚至有不少人认为:“只有早上拉出来,才算把毒素都赶走。”
这些说法里,究竟哪些是真的?哪些又是误区?其实,答案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也更贴近每个人的生活习惯。
你有没有注意到,身边的人排便时间都不太一样?有人无论多忙都坚持清晨蹲一蹲,有人却只有等到夜深人静,肠道才配合。
那排便的“吉时”到底有没有标准呢?今天,让我们跟随消化内科医生的科学解读,聊聊“排便黄金时间”的大实话。第3点,十有八九你忽略了!
我们总会听到这样一句话:“早晨是排便的最佳时机。”有人说,因为清晨经过一夜“消化”,肠道积攒的废弃物正好可以及时排掉,身体更轻松。
不过,消化内科医生表示,并不存在唯一健康的排便“吉时”。真正的关键在于,每天排便规律,及时把体内代谢产物顺利“送走”。
科学上,人的直肠在晨起时受到胃结肠反射的影响,会更容易产生便意。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早上刚醒来、或者早餐过后最想“上厕所”。
统计显示,约有60%-70%的成年人有晨起排便的习惯,这其实和作息、饮食密切相关。
但有少部分人,由于体内生物钟、饮食时间等关系,更倾向于晚上排便。医生表示,不论是什么时间,只要排便规律、便质正常,肠道健康就不会受到影响。
相反,频繁地憋便、强行改变生理节律,才是伤害肠道的罪魁祸首。
医学上也明确提出,大便并不是所谓的“毒素”汇聚地,其主要成分为70%的水分,其余为蛋白质、无机盐、脱落细胞及肠道菌群残留,并非网上流传的“体内垃圾堆积”。长期不排便或者习惯性便秘才值得警惕。
![]()
有些人认为,只要排便时间选对了,就能远离结肠癌、痔疮等疾病,实际上远没有这么绝对。医生从临床出发,分析了晨起与晚上排便的真实差异:
晨起排便的优点
正因为早上肠道反射活跃,经过一晚休息后,胃肠道蠕动加速,更容易产生便意。如果能抓住这个时机,养成规律的清晨排便习惯,有助于形成条件反射。
研究发现,定时排便者便秘发生率可降低12.4%,更符合肠道生理规律。对高血压和心血管问题人群,还能减少夜间排便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
晚上排便的利与弊
部分夜班族、加班党、饮食晚的人,晚上才有便意。如果排便时间固定且便质正常,肠道照样运转流畅。但注意,睡前硬憋便意或用力排便会加重肠道负担,甚至诱发痔疮或肛裂。数据显示,有习惯在深夜和入睡前长时间蹲厕的人,肛周疾病风险升高达19%。
排便不规律的危险
无论晨起还是晚上,“规律性”才是真正的健康密码。大便强行“拖延”,或者“盲目提早”,容易扰乱肠道节律。
部分人因工作、社交等原因压抑便意,长期下来可能导致“直肠反射变钝”,造成习惯性便秘,甚至影响睡眠、血压等多项健康指标。
便意才是“吉时”信号
消化科专家强调:“只要感到便意,无论何时都应及时排便。”憋便过久不仅会让水分被过度重吸收,导致干燥便秘;还可能引发腹胀、肠腔扩张等不适。
特别提醒:忙碌或出差期间,有便意要优先解决,不要因为‘不方便’就拖延,否则后果难以预料。
![]()
知道了时间不是绝对关键,日常如何护理肠道,才能让“方便”更顺畅、更健康呢?
保持饮食规律,关注膳食纤维
每日应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如全谷物、蔬菜、水果、豆制品),提升大便含水量,促进肠道蠕动。多喝水、少吃辛辣、油腻、高糖食品,可有效降低便秘风险。
![]()
培养规律的排便习惯
可以“约定”一个舒适的排便时间,如晨起或餐后,哪怕刚开始没便意,也去卫生间轻松坐一会儿。长时间坚持后,大脑和肠道会慢慢建立反射。
养成每日定时排便,条件反射便会变得敏感。但若3—5分钟没便意,就无需强求,放松心态。
注重排便姿势与时间
无论蹲厕还是坐厕,两种方式各有优劣。坐厕更舒适,蹲厕便捷卫生,选择自己更适应的方式为宜。
每次排便控制在3—5分钟内为佳,避免久蹲导致痔疮、脱肛等问题。遇到排便不畅,切勿强行用力,可轻按摩腹部或饮温水助排。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