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山西省沁水县人民法院发布公告,裁定受理沁水县中村镇下川村村民委员会对沁水历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破产清算申请。
![]()
法院指定山西唐韵律师事务所和山西陈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担任本案联合管理人,并定于11月29日召开第一次债权人会议。
与此同时,同在历山自然保护区、但位于另一县的垣曲历山景区资产已历经三次流拍。第三次拍卖起拍价降至1.18亿元,较首次拍卖折价超过36%,依然无人问津。
01 破产公告详情
根据法院公告,所有债权人需在2025年11月23日前向破产管理人申报债权。公告明确,未在规定期限内申报债权的债权人,将无法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程序行使权利。
破产公司——沁水历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2月,注册资本5714万元,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中村镇下川村,经营范围涵盖旅游开发、住宿、旅游客运等。
股权结构显示,山西高新普惠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持有65%股份,沁水县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持有35%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上市公司华阳新材也受到影响。该公司曾投资2000万元认购“历山1号基金”,该基金定向投资于沁水历山35.66%的股权。
华阳新材公告称,他们已于2021年对基金份额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控股股东也已作出补偿承诺,预计不会损害公司和中小投资者利益。
02 历山景区背景与价值
历山自然保护区地跨运城、晋城、临汾三市的垣曲、阳城、沁水、翼城四县,主峰舜王坪海拔2358米,是山西南部第一高峰。
![]()
沁水历山国家原始森林公园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AAAA级风景区,被誉为“华北平原上唯一海拔2358米高山草原”和“华北地区最后一块原始森林”。
景区位于“中国农耕文明发源地”下川村一带,距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56公里。
历山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拥有华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原始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高达90%以上,动植物资源丰富,素有“华北绿肺”、“天然大空调”之称。
![]()
景区不仅生态资源丰富,还蕴含深厚的“舜帝文化”历史人文价值。传说舜帝曾在此耕治,因而历山又被称为“舜王坪”。
03 破产原因分析
历山景区的破产轨迹具有代表性。其运营主体之一——山西历山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负债总额达2.38亿元,旗下6家分公司长期依赖借贷维持运营。
类似的情况在文旅行业并不罕见。据搜狐旅游不完全统计,近五年已有至少9家A级景区被拍卖,但成交的仅2家。
景区破产背后是重资产投入与回报效率低下的矛盾。野三坡景区管委会曾公开说明,该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整合投入主要依赖银行及融资租赁资金,尽管门票收入保持增长,但财务费用、折旧及维护成本占比过高。
过度依赖门票收入是制约景区发展的关键因素。河南一家5A级景区的副总经理透露,自然景观类景区门票收入通常占总收入50%以上,这种收入模式已不适应如今旅游行业的发展。
“山水景区里人力成本占了很大一部分,卫生、后勤等工作人员,成本会占到35%到40%,另外依托于自然风光,要对山体湖泊进行改造和维护,这些成本是很高的。”一位业内专家点出了传统景区的高运营成本问题。
04 行业困境与挑战
历山景区的困境并非孤例。据统计,2020年以来,全国至少有10家4A级、3A级景区面临破产或拍卖,多数历经多次流拍,价格一降再降,却依旧难寻接盘者。
曾经象征着“金字招牌”的A级景区,如今光环褪色。景鉴智库创始人周鸣岐直言:“问题的核心在于,很多景区资产本身称不上优质,从定位到品质,可能从一开始就走错了路。”
“接手这类景区往往意味着要承担高昂的改造投入,而回报却充满不确定性。除非是知名度极高、资源稀缺的头部景区,否则大多数普通A级景区的利润空间非常有限,接盘意义不大。”周鸣岐补充道。
截至2024年末,全国共有A级旅游景区16541个。而在2012年,这一数字仅为6042个。12年间,A级景区数量净增超过一万个,市场竞争力被严重稀释。
旅游消费趋势的结构性转变也是传统景区面临挑战的重要因素。随着年轻一代成为旅游消费主力,他们对旅游体验的需求,已不再是简单地“看山看水”,而更看重互动性、参与感与社交属性。
05 案例启示与未来出路
历山景区的破产案例为行业提供了重要启示。A级景区头衔虽为景区建设与服务提供了重要标准,但已非“金字招牌”。
当前游客需求已从单一观光转向服务、性价比与文化体验等多维度,仅依赖自然资源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适应市场,终将在竞争中被淘汰。
部分曾面临破产或拍卖的景区,其后续发展路径呈现分化。以洛阳龙潭大峡谷为例,该景区于2017年因资不抵债进入破产程序,近年则通过亲民价格策略实现客流回升。
今年5月,该景区因推出1元冰棍、2.5元黄瓜等低价商品受到关注。“五一”期间,其接待游客9.6万人次,同比增长23%,单日接待量最高达2.3万人次,创历史峰值。
政府主导的重整更易吸引资本。张家界在债务重整中明确要求投资人具备产业协同能力,当地政府划定“注册地址不迁出”的底线,既保障了地方税收,也为景区引入资源整合能力更强的投资方。
专家指出,景区需要从“门票经济”向多元化收入转型。周鸣岐指出:“迪士尼的二次消费收入已超过门票,核心在于其IP衍生品具备不可替代的吸引力。”
与历山景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洛阳龙潭大峡谷在破产重整后,通过亲民价格和提升游客体验,年接待游客量从不足30万人次增长到2024年的102.89万人次,年收入从不足2000万元增至近亿元。
龙潭大峡谷的成功案例表明,自然景区若能打破“门票经济”思维,真正以游客体验为中心,仍有重获新生的可能。
景区破产不是终点,而是资源重新整合的起点。历山的未来,或许正需要这样的破局思维。
本文综合整理自公开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