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为食品内参原创
作者丨佑木编审丨橘子
超市货架,正在上演一场“叛乱”。
原本占据C位的知名矿泉水品牌突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款贴着超市Logo、号称“穷鬼超市,量大管饱”的神秘矿泉水——24瓶只要9块9……低到离谱的定价把卖几块钱一瓶的老牌矿泉水按在地上摩擦。
而在会员店里,剧情更加魔幻:山姆会员店因为上架了“大牌”零食而被自家会员骂上了热搜。事情缘起于山姆悄悄用好丽友派、卫龙辣条等普通商超随处可见的品牌货,替代了部分自有品牌(Member’sMark)商品。上百条差评铺天盖地袭来,山姆最终只能低头认错,连夜将这些大众零食下架撤回,把自家Member’sMark商品灰溜溜地重新摆上货架。
然而,这样的境遇并未改变,甚至,一场无声的战争,已在货架间打响。
纷纷押注自有品牌
2025年以来,中国各线城市的主流超市几乎集体“改头换面”。从盒马鲜生、永辉超市,到山姆会员店、麦德龙、胖东来、大润发……无一例外都在疯狂扩张自家的自有品牌商品阵容。几乎所有有规模的连锁零售商都在对接代工厂,推出贴有自己商标的食品饮料。
![]()
甚至,业内开始流传一句戏谑:“不搞自有品牌,都不好意思参加行业会议。”因为谁都看明白了:自有品牌就是利润密码。
数据显示,自有品牌正呈井喷之势——平均每家零售商每年新开发的自有品牌单品数从2022年的83个增至2024年的142个,年均增长近一倍。在胖东来和山姆等标杆企业的刺激下,大型连锁超市纷纷把打造自有商品当作转型“救命稻草”,2024年俨然成为“中国商超自有品牌爆发年”。就连区域性中小超市也不甘落后,一头扎进这场自有品牌大潮,并希望借此吸引更多客流。
走进超市,货架上五花八门的“X精选”“某某优选”铺天盖地,颇有种重返杂牌时代的既视感。
其实,自有品牌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法。
德国麦德龙的自有商品渗透率早就超过70%,旗下高端线“麦臻选”和平价线“宜客”齐头并进,业绩连续五年双位数增长,甚至计划在2025年再推200-300款新品。山姆会员店自1996年进入中国就深谙此道,SKU精简至4000多种但自有品牌占比超30%,瑞士卷、烤鸡、牛肉卷等明星自有食品成了中产阶层的心头好。Costco的“Kirkland”更是成为传奇——一个自有品牌贡献了Costco三分之一的销售额,被誉为“性价比之王”。
可以说,中国商超自有品牌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些外资零售的启蒙和示范。
过去,国内超市赚钱更多靠当“二房东”,卖的是货架位而非商品,收进场费、堆头费过日子;而自有品牌等于自己当甲方,从工厂直接把货摆上架,中间环节少,毛利空间自然大。一旦规模跑起来,自有品牌产品比外采商品成本能低20%-30%。
在线上流量见顶、线下增长乏力的当下,各大企业纷纷押注这种高毛利模式,全力铺开自有品牌折扣店——阿里新开的“超盒算NB”店自有商品占比达60%;京东首家硬折扣店约20%(七鲜超市则达到60%);美团今年8月亮相的“快乐猴”折扣店自有品牌占比25%,目标直指60%。可以预见,未来的超市版图上开出各种“杂牌集合店”。
毕竟,2024年爆火的山姆、胖东来和ALDI奥乐齐,无一不是抓住了自有品牌这把利器,三者虽业态各异,但自有品牌占比却无一例外地高,分别高达40%、30%、90%。这场关于“自造商品力”的竞赛,已然进入白热化阶段。
传统品牌腹背受敌
在超市这片“战场”上,传统快消品牌正在感受空前压力。
一方面,它们在渠道端的地位被极速削弱:以山姆会员店为例,一些昔日的大众零食品牌不得不“改头换面”乔装打扮才能混进货架。盼盼法式小泡芙摇身一变贴上全英文“panpan”标签,洽洽瓜子也换上了“chacheer”的马甲。
即便如此,超市会员们还是一眼识破了这些“换装”的普通货。一些品牌不惜研发出所谓“山姆专供”配方,但其实跟普通版商品的差异微乎其微,加之自身定位大众,照样饱受质疑,难逃被下架的命运。
就连昔日高高在上的品牌货,如今进个超市都要偷偷戴个“假胡子”,否则就可能被请出门去。
与此同时,各大超市自有品牌也在细分品类上开花结果,不断蚕食着传统品牌的销量和心智。
比如,在牛奶品类,京东七鲜超市凭借自有品牌乳制品杀出一片天地——打开七鲜APP,销量排名前三的鲜牛奶清一色的都是七鲜自有品牌,其中950mL装鲜牛奶因为容量大、口感好、价格实惠,成了顾客逛七鲜必买的爆款单品。有业内人士透露,七鲜自有品牌部分商品的销量已远超同品类的伊利、蒙牛等流通品牌。
再看零食日用品领域,谁还不知道ALDI奥乐齐有3块9一包的超值卫生巾?不少女性消费者早就受够了动辄十几块的“卫生巾刺客”,奥乐齐这一波3.9元吊打大牌的操作可谓直击刚需、口碑爆棚。
又比如,胖东来开发的“DL复合果汁”系列火遍全网,甚至模仿者众多,其中葡萄口味因为喝起来有淡淡酒香被誉为“神仙果汁”,常常供不应求。再比如,盒马推出的自有饮料“摇摇柚柠蜂蜜水”一上市就稳居盒马口味水回购榜第一名,到了2025年依然是盒马超市里的断货王。
![]()
可以想见,当消费者纷纷为这些物美价廉的超市自有商品买单时,传统品牌的市场份额正被一点点蚕食。甚至在一些细分领域,传统品牌还要面对自有品牌“降维打击”式的品质挑战:胖东来今年推出了一款8块7一瓶的DL黑豆酱油,上架即脱销。这款酱油0添加、足足发酵180天,氨基酸态氮含量远超特级生抽,而价格却只是普通生抽的一半不到。
在这场自有品牌围剿战中,传统快消企业不仅要应对销量和价格的双重压力,还要顾及品牌长期积累的形象可能被削弱。这对于可口可乐、康师傅们而言,无疑是最不愿看到的局面。
此外,自有品牌狂飙突进的背后,质量管控和品牌信任也是一把悬在零售商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
回想过去,不少超市自己的牌子由于缺乏系统研发、品控不到位,长期停留在贴牌层面,既没形成真正的商品力,也没建立消费者认知,始终不温不火。如今,零售商们痛定思痛,在品质上不敢掉以轻心,但如果哪天自有品牌曝出重大质量安全问题,超市便再也不能把锅推给供应商,消费者的怒火也将直接烧向零售商自己。
其中的风险和挑战,丝毫不亚于当年那些传统品牌在打江山时经历的考验。
有人欢呼超市从“房东”转型“厂长”,撕下品牌溢价让利消费者;也有人担忧昔日那些可靠熟悉的名字淡出视野,货架上的选择变得越来越同质化。对于传统快消品大厂们来说,要么奋起反击,以更优的产品和价值重夺消费者青睐;要么被淹没在自有品牌的浪潮中,沦为供应链里的无名代工。
围城之战已经打响,胜负将在厮杀中见分晓。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