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思维理论》—混芒与子綦先生的对话(二十五)
混芒问:“师父,您前面讲过印记之象是带有理解标签的象,您能具体讲一下是什么意思吗?”
子綦先生说:“嗯,你先谈谈在你的理解当中,理解标签是什么意思?”
混芒说:“先说标签,我理解当中的标签有实物标签和网络标签。实物标签是给物品分类,贴在物品上,让人能够识别用的,比如商品包装上的价格标签,产品说明,条码等等,图书馆书籍分类,办公用品分类……用途广泛。现在还有网络标签,微信上每个朋友的信息下面,都有标签两个字。不止是微信,每个网站,每个APP,都会有分类,有标签。点击开大标签,下面还有小标签,比如点开“新闻”这个标签,下面就可能有热点新闻,体育、财经、科技、军事、互联网等等次级标签,点开次级标签,下面又可能有其他标签。
至于理解标签,是对我们看到的每个象加以理解,并且贴上标签吗?”
子綦先生说:“我们对客观世界映现到我们大脑中的象加以理解,贴上标签。我们对自己,会贴上一个最大的标签:身份,也就是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身份下面,有各种各样的小标签。多数情况下,我们是在无意识中把自己和他人进行分类。千万不要小瞧这个理解标签,可以说,每个人的人生成败得失就在于对世界的理解,在于对自己和他人贴了什么样的标签。
首先是正向标签和负向标签。前面讲了我们学情境思维要求的一点,就是正向积极,绝对正向,不能负向。正向才能生长,才能发展,负向的人往下,甚至毁灭。
我们看一个人,就看他给自己贴了什么样的标签。
一个人说自己很懒。他并没有意识到,他标记的是自己的人生。他给自己贴的标签就是,我是一个懒惰的人。在这个身份的大标签之下,他发生的所有行为,都围绕着“懒惰”这个标签展开。咱们中国古人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勤奋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标签贴为,懒惰,那么,这个人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是对自己的理解,与自己的关系。
一个人说另一个人不好相处,固执,这是给别人贴上标签,反过来推,这个人的暗示之处在于,当他和对方相处不好时,原因在对方,不在自己,并且对方的能力是不如自己的。
有人认为做人很苦,人性丑恶,这个世界糟糕透了,大概可以推出,对世界这样理解的人,人生充满挫折,充满艰辛。”
混芒问:“为什么这么说呢?”
子綦先生说:“在讲到映现之象的时候,客观世界无意义,所有的意义都是人赋予的。当我们发现客观有意义的时候,这个意义全来自于你的主观,不可能来自于客观本身。这棵树美还是不美,跟客观没有关系。
既然客观世界无意义,意义是全向的,那么,意义既可以赋予正面,也可以赋予负面,一切全在你自己。客观完全没有意义,只能看到负面的象,给自己的世界贴上负面标签的人,说明理解出现了偏差。思维决定行为,主观世界出现偏差,人生不就走偏了嘛!过去有部电影叫《无极》,谢霆锋饰演的无欢小时候被倾城欺骗,从此不再相信任何人。他的内心充满阴暗,把自己认为的不幸,都归咎于小时候受到的欺骗。他指责倾城,你毁了我一个做好人的机会。无欢没有办法理解的是,这个世界的意义,是自己赋予的,而不是别人给的。做不做好人,不是由别人决定,而是由自己决定。认知偏差已经根深蒂固,再改变,非常难。有些人钻了牛角尖,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因为他不知道怎么回头,主观世界已经扭曲,多数都是负向的象,没有正向的象。”
混芒问:“我们为什么要给自己和这个世界贴负向标签?贴正向不行吗?”
子綦先生说:“我们要了解为什么要给这个象赋予意义,贴上标签?印象的发生可以做什么?
这就是我们思维的核心。这就叫做我对这个东西的理解,它是什么东西,它是干什么用的,它跟其它的象之间是怎么连接的,这个就叫关系了。
我们用语言来描述的时候,我们描述的是客观吗?我们以为我们描述的是客观,其实在大部分的时候,我们描述的不是客观世界本身,我们在描述这个客观世界跟我们的关系。比方讲,我用两块钱打火机,你冷冷一笑,真有钱!人家都用两万块钱的打火机。多少钱的打火机不是打火用的?
我们描述的大部分都是关系,这个关系跟我们的身份,角色有关。比方讲,我吃馒头,你吃鲍鱼,你骂我穷鬼。很多人重视形,用奢侈品,重视外表,显得身份比别人高,给自己贴上的标签是,我是高人一等的人。
那么,负向的标签是怎么来的?前面讲过,影响思维和行为有三大原则,还记得吗?
混芒说:“嗯,第一是每个人都有追求良好感受的需要,第二是每个人都追求更为准确的认知,第三,每个人都有掌控情境的需要。”
子綦先生说:“我们给自己贴负向标签,就来源于这三点。
人是群体性动物,我们会有不良好感受。我们的不良好感受来源于两个关系当中,一个是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当人对自己的评价低时,不良好的感受就会发生,比如,当一个孩子看到别的孩子会使用某种技能,而自己不会时,有可能会发生不良好的感受,当这种不良好感受发生时,孩子会用自我低评价来平衡,我不行,我不能等等。这样的平衡往往只能平衡一段时间,后果是,经常性的自我低评价会导致孩子的主动性的不足。
自我感受不良好的第二个来源,来自于人与人的关系中。当人的需要在关系中不能得到满足时,当人的行为在关系中被误解、曲解时,人的不良好感受有可能会发生。其产生的后果是,人的主动性会降低,甚至有可能会发生负向的主动性。因为每个人都会要照顾到自己的良好感受,如果一个人在一群人当中他的能力不如其他人,那么这个人会有一种不服气的感觉,用对了,是推动他学习,掌握更多能力的动力。用错了,就是贬低自己,让自己尽可能脱离这个群体的动力。
负向的力量非常强大,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些词,抑郁、焦虑,抱怨、躺平,戾气,虚伪、创伤、自卑……人们常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人生怎么可能没有大风大浪,能在大风大浪中把人生的船掌握好,有目标,有方向,能力强,关键时刻不退缩,不放弃,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一定要给自己贴上正向的标签。未来会讲到弘毅、文理、贞固、勇敢、入微,这五大品质。一个人的主观世界里全是关系意义。当一个人给自己贴的标签是,我是一个勤奋的人,我是一个好学的人,我要出人头地,我要为天下苍生服务,我跟这个世界的关系是正向的,就能做到头悬梁,锥刺骨,就能囊萤映雪,闻鸡起舞……古代的成语故事多数都是正向积极的,即使有负面的案例,也是反面教材,让人一定不去这么做。
中西方文化当中,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是系统性地引导人们正向积极的发生行为。还记得前面讲过,孩子们从小到大学习,是为了什么?咱们古代有句俗语叫‘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学习是为了成为人才,走上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再到领导岗位,做识人用人的事情,帮助他人实现人生价值。儒家《大学》中有一条非常清晰的人生成长路线,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格物开始到修身,个人修炼完毕走向集体,开始齐家直到平天下,一层一层台阶往上升。这也是培养人才的路径。大树,有大树的主干和分支,情境思维理论的主干是围绕儒家的三纲领八条目来架构思维。
这并不是说古代社会就是世外桃源。古代社会不乏昏君,奸臣,战争和动乱,但是,整体文化倾向是往正向引导。从上层开始,都要学习,都要修身,都要遵循礼仪规范。文化的影响是漫长的过程,正向的印记之象或许最初只有少数人具备,比如说孔子和他的门徒。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