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5年10月25日上午9时,越南河内国家会议中心内气氛庄重,60余个联合国成员国代表依次签署《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标志着这一历时五年谈判、覆盖193个成员国的全球性法律框架正式启动。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签署仪式上强调:“这是多边主义在数字时代的重大胜利,人类首次以统一规则应对网络犯罪的跨国威胁。”
![]()
作为全球首份专门针对网络犯罪的综合性国际公约,该文件明确了计算机诈骗、数据篡改、网络恐怖主义等12类犯罪行为的定义,并要求成员国将相关行为纳入刑事立法。公约创新性设立“24小时紧急联络点”机制,要求各国建立跨境数据快速保全与共享通道,同时规定跨境取证需兼顾数据主权与国际人权标准。
技术援助条款成为发展中国家关注的焦点。公约要求发达国家通过资金、培训等方式协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网络安全能力,例如建立区域性网络犯罪侦查实验室、共享威胁情报等。中国代表在发言中指出:“公约的落地将推动全球网络安全能力‘均质化’,避免技术鸿沟演变为治理盲区。”
![]()
尽管公约获得广泛支持,但其部分条款仍引发争议。人权组织“Access Now”警告称,公约中“广泛共享个人数据”的条款可能被滥用为监控工具,尤其担忧在主办国越南这类人权记录存疑的国家,公约或成为压制异见的工具。据统计,越南2025年已有40余人因网络言论被捕。
对此,公约第6条明确“任何措施不得压制言论自由”,并允许成员国以“违反国际人权法”为由拒绝合作请求。欧盟代表在签署后声明:“我们支持公约,但将严格监督其执行,确保人权底线不被突破。”
![]()
根据公约条款,该文件将在第40个签署国批准后90天生效。目前,俄罗斯、中国、巴西等国已明确表示将启动国内审批程序。俄罗斯总检察长亚历山大·古赞在河内宣读普京贺词时称:“这是全球南方国家推动国际规则重塑的典范。”
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预测,若公约顺利生效,跨国网络犯罪案件的侦破效率可提升30%以上。然而,专家同时提醒,技术中立原则与执法效率的平衡、数字主权与跨国合作的冲突,仍将是未来实施中的核心挑战。
![]()
此次签署仪式恰逢全球网络犯罪损失突破2.8万亿美元之际,公约的落地或为国际社会提供一把应对数字时代犯罪浪潮的“统一钥匙”。正如古特雷斯所言:“网络空间的和平与秩序,取决于我们能否超越国界,共同守护这个虚拟却真实的全球家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