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军事圈的热点就此点燃了,一个代号为“攻击-X”的巨型的国产的隐身无人机突然曝了光,这个家伙的翼展足足都有43米,甚至比美军现役的那一代的B-21轰炸机都还大了整一圈,浑身上下都裹着黑科技的涂装,活脱脱的就是一架“无人版的轰-20”啊。
![]()
但不少人都为之心惊胆颤:倘若真的能研制出这样一款“逆天无人机”,那我们苦苦等待了多年的“神弓”——轰-20的上岗就可能会被一脚踢开了
或许真相的降临才是最会给人意外的那一刻。其实说白了就是将来空战的“黄金搭档”,谁都想与这两者共舞的飞机都将成“空战的黄金搭档”。
如同一台永不疲倦的暗影般的“刺客”一样,无人机就能在那些危及生命的空域中盘旋几十个小时,专司“踹门”的活儿——从对地面的侦察、对敌方的干扰,甚至直接动手都能轻松地将之搞定。
可谓“杀无赦”的理想的“消耗品”:不用为飞行员的安全发愁,又不用为政治的成本和作战的风险发愁。
![]()
然而当面对如核的威慑这样一种几乎可以将所有的"无人机"都撂倒的天大的牌时,无人机的表演就似乎也就撑不下去了。
唯有战略轰炸机的存在才能真正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核面子”,才能让坐进了这样的机身上下的飞行员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核反击的威慑力。但遗憾的还是AI所承载的政治分量尚难完全扛起。
轰-20的真正角色其实是“空中大脑”。想象一下:一架轰-20在后方稳坐钓鱼台,身边跟着一群“攻击-X”无人机。前端无人机发现目标,数据瞬间传回轰-20,它立刻分析局势,指挥最合适的无人机(或自己发射的导弹)精准打击。这种“人在回路”的决策,尤其碰上通讯中断或突发政治事件时,人类飞行员的临机应变能力就是无人系统比不了的。
再看看技术层面。这款无人机采用的“曲柄风筝”飞翼布局,可是隐身和气动设计的顶级难题。与传统的飞机相比,飞翼的设计就如同在冰上骑独轮车一样,稍微的不慎就可能失去平衡,控制的难度也相对较大。
![]()
采用对B-2的飞控软件的10年不懈的努力的诠释手段,我们也终于在这次的试飞中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无疑说明了我们自己的飞控算法和传感器的技术已经真正的突破了瓶颈。
其最为绝的就是机翼末端的“开裂式舵面”了,它就像手指般地微调着一架风筝似的精准地控制着飞机的姿态,极大地提高了起降的安全性。
至于战斗力,这家伙肚里能装15吨弹药,航程超过1万公里,还能带上“惊雷-1”高超音速导弹,借助无人机的先发制人,在第二岛链的天空中就悄悄的将导弹一一发射了下去,对手的防御系统基本都反应不过来,就这样一发一发的将其打的寸步难行。
但它和轰-20的分工很明确:无人机负责高风险渗透和饱和打击,轰-20则靠1.4万公里航程和45吨载弹量担当洲际核威慑的定海神针。
![]()
说到底,未来空战早不是单挑的年代了。咱们正在搭建一个“有人机+无人机+预警体系”的杀伤网,轰-20是这个网的指挥中枢,无人机则是灵活的触手和拳头。
这种组合让中国空军真正从“防空的盾”升级成“攻防一体的矛”,所以别再纠结“谁替代谁”了——轰-20和它的无人机僚机,正在联手改写太平洋上的游戏规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