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80年纸墨情缘 我和黑龙江日报的缘分 墨香伴我70载

0
分享至


作者手捧省委史志研究室颁发的证书。


作者手写征文的原稿。


作者寄给编辑部的信封。

□王新

1954年,我正在省委林业部担任调研员,因热爱写作,便与《黑龙江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从那时起,这份报纸便如同一位良师益友,不仅给予我工作上的诸多帮助,更在我的生命长卷中,留下了无数真挚且难忘的印记。

1993年10月,我从黑龙江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副厅级岗位退休。自那时起,单位每年为我订阅的《黑龙江日报》,便成了我退休生活的精神寄托。每日早餐后,期待邮递员的身影,已成为一种习惯。当我手捧带着墨香的报纸,坐在沙发上,伴着茶水的热气细细品读时,仿佛沉浸于一方宁静而丰盈的世界,内心感到无比的满足与愉悦。这份报纸,是我每日的精神食粮,一日不读,便感觉寝食难安。因为它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我安顿晚年心灵的宁静港湾。

在这港湾里,我汲取着不竭的知识泉水。《黑龙江日报》版面丰富、栏目多样,国内外大事、社会新风、各类知识全部包含在内。它是我瞭望世界的窗口,让我虽身居一方天地,却能通晓天下。正是通过这日复一日的阅读,我的思想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不敢说一直走在潮头,却始终努力保持着与时代同行的节奏,不落后、不掉队。

我对这份报纸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它是我文学梦开始的园地。自1958年7月至1992年2月,30余年间,我陆陆续续在报上发表了23篇文章,其中有杂谈、论文,也有散文、诗歌和调查报告。笔触所及,关乎思想解放,关乎改革开放,也关乎如何助推经济发展,提升企业效益。当一篇篇手写稿件变成铅字作品时,仿佛自己的思考与时代的脉搏紧紧相拥。

在几十年的阅读中,我还不知不觉地承担起一份沉甸甸的使命——为历史留住记忆。我尤其留意并搜集报上刊登的关于革命英烈的事迹资料,经年累月,竟剪裁、整理了500多位英烈的光辉事迹,文字量达500余万字,涵盖了建党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这些用牛皮纸袋仔细分装,摞起来厚厚一叠的剪报,于我而言是无价之宝。

如今,我已94岁,深感余生有限。我最大的牵挂,便是这些倾注心血的英烈资料,恐其在我身后沦为废纸,被时代所遗忘。思虑再三,我毅然决定,将它们无偿捐献给省委史志研究室。电话那头的臧轶姝副主任听闻后十分高兴。今年6月30日,她亲自带领4位处级干部登门,郑重地接收了这批资料,并带来了组织的慰问与一份饱含敬意的荣誉证书。此后,省工信厅老干部处也派人前来慰问、表扬。《老年日报》的记者朱珅得知此消息后,撰文《一位老党员对信仰的滚烫坚持》刊于《老年日报》头版头条,给予我莫大的鼓励。

此事本可就此结束,但当我再次翻开《黑龙江日报》,看到“铭记抗战历史,致敬抗联英烈”等栏目时,那份收集与传承的冲动便再次在心中涌起。于是,我的剪报工作并未收官,现如今,手边又积累了50多页新的英烈资料,待集成百页,我将再次捐献。能在余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于我而言这便是最大的心安了。

回首这一切,我深知,我所能做的这一切皆因《黑龙江日报》。若没有贵报数十年来秉笔直书、铭记历史,刊载这些珍贵的英烈事迹,便绝不会有我今天的捐献之举。这份功劳,有我一半,更有贵报一半。

在此,请接受一位老读者最诚挚的敬礼!感谢《黑龙江日报》70载的墨香陪伴,它润泽了我的岁月,也让我这平凡的一生,有幸为历史的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

(作者现年94岁,副厅级退休干部,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黑龙江新闻网 incentive-icons
黑龙江新闻网
黑龙江新闻网官方账号
37170文章数 169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