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4月15日凌晨,地中海的夜空被火光撕开。利比亚的的黎波里和班加西在睡梦中惊醒,美军24架F-111战斗轰炸机与3艘航母舰载机群如幽灵般突袭,仅用11分钟摧毁利比亚40余架战机、重要军事设施,造成700余人伤亡。
![]()
而美军仅损失1架战机。这场代号“黄金峡谷”的行动,比海湾战争早5年,却以一场“外科手术式打击”惊醒了全世界。
美军这场闪电战的背后,是电磁频谱的绝对掌控。攻击开始前6分钟,EF-111和EA-6B电子战飞机已悄然就位,利比亚雷达屏幕瞬间一片“雪花”,更致命的是“哈姆”反辐射导弹——只要利比亚雷达开机,导弹便会沿着电波直捣信号源。
利比亚防空部队陷入两难:开机等于自毁,不开机只能挨打,这种“蒙眼式”打击,让苏联援助的萨姆-5导弹基地沦为摆设。
其精准的指挥协调更是让人惊叹不已,从战略的高屋建瓴到战术的精细把握,再到火力和威力的准确把控,美军的指挥协调无一不让人感受到其高超的指挥艺术和战略战术的深厚之才。随后24架F-111A型战机从英国的北约基地起飞,经6次空中加油后又长途奔袭5000余公里,终于与从地中海的航母上起飞的舰载机在预定的空域中会合。
![]()
可谓一张完善的作战“网”:从卫星的遥感侦察,到对美军的电子干扰,甚至一场精准的远程轰炸,都充分地展现了美军的先进武器的另一面——一张错落有致的、环环相扣的作战的体系网,可谓信息的全面占据了这一场战争的胜利,也体现了我们在信息化的斗争中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但当时中国军队还深陷“数量规模型”的思维定式,不料“黄金峡谷”行动就像一记重锤,突然敲醒了中国的军事界,引起了他们对现代化战争的深思和反思。
而如今,中方对这一点的认识已日渐明晰:根本没有了制电磁的权威,就根本就没有了制空的权威,在对电子战的逐步加深的认识和对其战略的逐步把握背景下,近年来我国电子战装备的研发也逐步加速,如国产的“咆哮豹”等国产的电子战飞机先后问世等。
随美军的“外科手术式”激光制导炸弹对卡扎菲的住所隔壁的办公楼的精准命中,解放军也由此开始了对“面积轰炸”的告别,将其转向了更加先进的精确打击的体系的构建。
![]()
39年过去,这场11分钟的闪电战仍影响着今日中国军队的训练。南部战区海军近年常在南海演练“最坏情况”:设置“敌舰率先开火”的被动局面,锤炼部队“立即反击”能力。从“打赢顺风局”到“打残局”的思维转变,正是对现代战争突发性的深刻认知。而这种贴近实战的训练,与“黄金峡谷”行动中美军强调的“决策优势”一脉相承。
如今回看,1986年的那11分钟不仅是战术胜利,更是一场军事哲学的革命。它证明现代战争已进入“发现即摧毁”的时代,而胜负关键早已从钢铁产量转向数据流量。中国军队从这场战争中看到的,不仅是航母与战机,更是体系作战的未来图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