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吉林省内宣传“吴大澂”的热度有增无减。吴大澂是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书画家,更是杰出的民族英雄。在他任职于吉林时期,曾废除封禁,招垦实边,兴军固防,不仅一手创办了东北最早的军事工业——吉林机器制造局,还一改清廷官员遇“洋”则气短的积弊,与沙俄进行边界谈判时,据理力争,收复黑顶子、争取出海权,捍卫了国家主权。
由于时代因素,吴大澂存世的影像资料极少,尤其是在人们缅怀这位民族英雄在吉林的功绩时,很难找到吴大澂壮年时期的照片。
![]()
上图是各种纪念吴大澂场合中最常出现的照片。照片中的吴大澂身着便服,唇上、下颌留有胡须,虽略显清瘦,但身为从事脑力劳动的文官,他的皮肤并没有出现明显褶皱。查据史实,吴大澂出生于1835年,1867年考中进士步入高等级仕途。1880年,他随铭安抵达吉林,开启筹边大业,当时年龄为45岁。依据照片中吴大澂的面相,粗判为五十岁开外的相貌。因此应该不是他在吉林任职期间的形象。
由于影像资料较少,近几年,吉林省内在宣传吴大澂时,也会用到画像和塑像。画像有身穿便服长衫的,其中一幅身形相貌与晚清思想家“魏源”非常相似,未见题跋落款,很难肯定画中之人就是吴大澂;也有身穿各式朝服的,虽多是依据照片进行再度创作,但面容普遍瘦削多皱,更显老态。塑像我看到过两座,其一是珲春那座“阔面方颐”的抽象塑像,其二是吉林机器局内身形飘逸的塑像——二者均只是为了纪念,并无写实的性质。
其实近年来在吉林市的各种场合,能见到许多对古人肖像进行再创作的美术作品,尤其是一些清代官员,多以保存至今的清代紫光阁功臣画像为蓝本。因此在标注某某人的画像中,很容易找到富德、明亮等乾隆时期人物画像的身影,让人看后虽觉得有失严肃,但又能理解那些找不到参照的绘画者的无可奈何。
难道吴大澂存世的影像资料只有已显老态的那么一幅吗?显然不是。几年前,我在一篇名为《看吴大澂怎样玩拓片》的文章中,看到了一幅吴大澂身形丰腴的壮年时期的“照片”。之所以照片上加了引号,在于公认的摄影术正式传入中国时间虽是1846年(法国人儒勒·依蒂耶将“达盖尔银版相机”带到中国),但在吴大澂壮年时是否能接触到,尚在两可。另外,这张未见出处的“照片”中,手部细节很像是西洋画法的炭笔画,也让我十分疑惑看到的是否为照片。
由于和之前所见吴大澂清瘦长脸的形象存在差异,我一度对这张“照片”非常怀疑,并没有采信,直到友人贾大为先生给我发来一张可信度较高的吴大澂照片,我才觉得《看吴大澂怎样玩拓片》中展示的“照片”有可能真的是吴大澂本人。
贾大为先生提供的图片是吴大澂身穿朝服的肖像照,其面容虽较模糊,但能看出并非清瘦之人。最重要的是这张照片有比较明确的出处: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图录丛刊——《耆献写真》,是从苏州大学图书馆馆藏清代人物图像中甄选出的资料。
在画像一侧的介绍中还提及这张照片原载于1933年上海铅印的《青鹤》第1卷第10期。尽管史料中并不乏因校对和印刷导致错误的情况,但概率终究不大。对比那张带引号的照片,至少让我灵光一闪:吴大澂在壮年时期,真有可能不瘦。另外,他在照片中戴着官服暖帽,让我马上联想起他在东北任职的履历。
其实,仅就“吴大澂”三个字而言,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爱国主义精神远超具象的个人音容笑貌。但是我总觉得:在现代人庄严纪念吴大澂时,若能够认真地搜寻出、甄别到他早期的影像资料,展示给公众,会比对着一个抽象的、不应时的身影更有诚意,更加完美。
![]()
![]()
![]()
![]()
![]()
特别鸣谢皮福生先生、贾大为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