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晚上,香港海皇粥最后一家门店的卷闸门缓缓落下。
33年的招牌,30多家店的辉煌,日售1.6万碗粥的传奇,就这么悄无声息地结束了。
![]()
1
从传奇到传说,只用了15年
1992年,海皇粥店在香港开出第一家店。
![]()
那时的香港餐饮正是黄金时代,海皇抓住了一个绝妙的定位——平价连锁粥店。
一碗艇仔粥、一份肠粉、一杯奶茶,人均消费不到50港元,这在寸土寸金的香港简直是良心价。
更重要的是,粥熬得够绵密,料给得够实在。
碎牛粥里的牛肉片大块实诚,皮蛋瘦肉粥的配比堪称教科书级别,这种"真材实料"的做派迅速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
到了2000年前后,海皇已经开出了30多家分店。
从铜锣湾到旺角,从尖沙咀到元朗,几乎每个商圈都能看到那个黄底红字的招牌。
那时候的海皇粥店,日售1.6万碗粥,高峰期排队要等半小时。
港片里但凡要拍"市井烟火气"的场景,导演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种粥店。
白雾腾腾的蒸笼、忙碌的伙计、叮叮当当的碗筷声,海皇就是那个年代"港味"的代名词之一。
2010年之后,香港的租金开始疯涨。
元朗45平米的商铺月租6.2万港元,尖沙咀93平米的核心铺位月租更是高达25万港元。
![]()
海皇粥店的老板面对暴涨的成本,选择了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把压力转嫁给顾客。
菜单价格年年涨,服务质量却年年降。
更要命的是,那股子"老字号"的傲气开始显露出来。
"爱来不来,不来拉倒"——这种心态虽然没写在脸上,但渗透在每一个细节里。
点餐慢了,服务员白眼伺候;问个菜单,得到的回应是"不知道,选好再叫我";奶茶等主食吃完才上,还理直气壮。
有顾客在网上吐槽,立马有人跟帖:"这就是香港茶餐厅的常态啊,习惯就好。"
可问题是,凭什么要习惯?
海皇粥店还搞出来了一堆"霸王条款":只收现金不收卡、外带要罚100港元、最低消费40港元、吃饭限时1小时。
![]()
这些规定在老板看来是"提高翻台率"的必要手段,在顾客眼里却是赤裸裸的店大欺客。
最致命的是,海皇粥拒绝了外卖这条生路。
2015年前后,香港外卖平台兴起,不少餐厅纷纷入驻。
可海皇粥店的管理层认为"做外卖会影响堂食体验",压根不搭理这茬儿。
结果就眼睁睁看着30%的市场份额拱手让给了别人。
2
从2020年开始,海皇粥店接连遭遇了三记重锤。
第一锤是疫情。
虽然疫情对所有餐饮业都是打击,但有外卖撑着的店至少还能喘口气,海皇粥连这条后路都没有。
客流腰斩,收入暴跌,但租金和人工成本一分钱都少不了。
![]()
第二锤是北上消费潮。
2023年初香港与内地全面通关后,港人开始疯狂"北上"。
数据显示,2024年港人北上消费高达557亿港元,其中大部分流向了深圳。
一位香港大叔的故事在网上疯传:他宁愿坐2小时公交、转三趟车去深圳买一只烧鸡,也不在家门口买。
![]()
原因很简单——深圳的烧鸡便宜二三十港元,而且是现杀的,有鸡味儿。
香港本地的只有冰鲜鸡,贵还不新鲜。
![]()
这种"用脚投票"的威力,比任何差评都致命。
海皇粥店的客流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流失,以前早餐高峰要拼桌,现在大半天都坐不满。
![]()
第三锤是内地品牌的降维打击。
2020年起,海底捞、喜茶、蜜雪冰城等60多个内地品牌进驻香港。
![]()
![]()
这些品牌带来的不仅是价格优势——蜜雪冰城9港元的柠檬茶完胜本土20港元的冻柠茶。
更要命的是服务和体验的碾压。
当海底捞的"欢迎光临"热情洋溢,海皇粥的服务员却还在翻白眼。
内地品牌的扫码点餐、微信支付、外卖配送一条龙服务,海皇粥还在坚持只收现金、拒绝外卖。
![]()
餐饮卷到最后,拼的不就是服务吗?
作为老字号的海皇粥店,本该是品质的代名词,结果却只剩下“老”了。
3
2024年4月,海皇粥湾仔分店被曝拖欠租金3个月,业主打官司追讨81.3万港元并要求交出铺位。
消息一出,外界才意识到海皇粥的资金链已经断裂。
接下来的一年,海皇粥店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倒店。
沙田分店因欠租被拍卖设备,荃湾分店悄然关门,旺角店贴出"转让"告示。
到2025年5月初,全线只剩7家店还在勉强支撑。
![]()
5月7日晚,海皇粥店突然发布公告:即日起终止全部业务,关闭所有店铺和办公室,终止员工雇佣合约。
理由是"受经营环境及财务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
翻译过来就是:实在撑不下去了。
公告下方,满屏都是"以后再也喝不到这么绵密的艇仔粥"的叹息。
也有人直言不讳:"不是粥不行,是态度不行。"
倒下的真相:不是败给对手,是败给自己
海皇粥店的倒闭,表面看是租金高、人工贵、竞争激烈。
但这些都是表象。
真正的死因,是三个致命伤:傲慢、落后、贪婪。
傲慢体现在服务态度上。
刘德华早在2002年就在公益广告里呼吁香港人改善服务,可20多年过去了,"白眼服务"依然是常态。
海皇的服务员把顾客当成"打搅生意"的麻烦,这种店不倒才怪。
落后体现在经营理念上。
![]()
拒绝外卖、拒绝扫码支付、拒绝数字化——这是在21世纪做20世纪的生意。
当内地品牌用中央厨房和标准化供应链降低成本时,海皇粥店还在用最原始的方式死磕高成本。
贪婪体现在霸王条款上。
外带罚款、最低消费、限时用餐——这些规定的背后是对利益的过度追求。
翻台率是上去了,顾客的心也寒透了。
![]()
2025年上半年,香港有200家餐饮店倒闭,海皇粥店只是其中之一。
这些倒下的店铺有一个共同特征:它们都以为自己的"老字号"招牌能撑住一切。
但时代告诉它们,顾客从不抛弃好味道,只抛弃差服务。
根据香港媒体的统计:2025年初至6月底,全港290家停业店铺中,餐饮业占比近七成,多达200家,其中不乏经营半世纪的老字号。
更早之前,“够老够港”的莲香楼也在午夜突然宣布结业。
![]()
在避风塘屹立40年的珍宝海鲜舫,曾是周星驰《食神》电影中的重要场景。
2022年这座全世界最大的海上餐厅,以维修之名被拖往东南亚,4天后消失于茫茫大海。
![]()
情怀撑不起成本,传统跟不上时代,曾是定义“港味”的老字号餐饮,如今只剩在挣扎中艰难求生。
倒闭的海皇粥店,给所有老字号们集体上了最后一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