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的华盛顿,一份引发轩然大波的捐赠清单悄然曝光。
这份名单上密密麻麻地列着美国商界最响亮的名字:
从科技帝国的掌门人到华尔街的金融巨鳄,从能源大亨到军工巨头。
他们的共同目标是什么?
说起来,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充满争议。
特朗普想在白宫里建一个占地9万平方英尺的超大宴会厅,要知道,白宫东翼可是美国历史的一部分,说拆就拆?这引来不少美国人的议论,项目预算也是一路飙升。
有意思的是,这份捐赠名单的构成不太常见,平时在商场上厮杀的竞争对手,这次居然罕见地站到了同一条战线上。
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出钱方式最特别,他们掏出2200万美元,占整个项目的7%左右。
有人说这笔钱其实来自一场“和解”,2021年1月6日国会山骚乱后,YouTube封了特朗普的账号,老特朗普一怒之下把他们告上法庭。
最后双方握手言和,Alphabet同意把这笔钱捐给“国家广场信托基金”,专门用于建这个宴会厅。
这操作堪称一举两得,既解决了法律纠纷,又在新政府面前刷了存在感。
亚马逊、苹果、微软、Meta这些科技巨头也纷纷慷慨解囊,要知道这几家公司过去可没少跟特朗普政府闹矛盾,从反垄断调查到数据隐私监管,从移民政策到关税大战,双方的梁子可不小。
现在突然变得这么“大方”,背后的考量不言而喻。
用老百姓的话说,这叫“花钱买平安”,科技公司们心里清楚,与其跟白宫对着干,不如顺势送个人情。
![]()
毕竟特朗普这四年任期里,一个政策调整就可能影响他们几百亿美元的市值。
这点“赞助费”换来的,或许是更友善的监管环境、更有利的税收政策、甚至是政府采购的大单。
除了科技公司,捐赠名单上还有不少传统行业的大佬。
洛克希德·马丁这样的军工巨头出现在名单上,似乎再正常不过。
他们的发言人说得冠冕堂皇:“很荣幸能帮助实现总统的愿景,为人民之家添砖加瓦。”
金融圈的施瓦茨曼(黑石集团创始人)、华尔街权力夫妇洛夫勒和斯普雷彻,他们的出现也在意料之中。
金融行业对政策的敏感度极高,联邦储备政策、利率调整、金融监管松紧,任何风吹草动都能让他们损失惨重或者赚得盆满钵满。
这时候不表个态,更待何时?
![]()
石油大亨哈罗德·哈姆代表的能源行业更有意思,引来不少人的思考。
名单上出现Coinbase、Ripple、Tether这些加密货币公司,也反映了一个新兴产业的焦虑和野心。
这几年美国政府对加密货币的态度摇摆不定,一会儿说要加强监管,一会儿又担心扼杀创新;一会儿调查某个平台涉嫌洗钱,一会儿又允许比特币ETF上市。
康卡斯特、AT&T旗下的T-Mobile、卡特彼勒、联合太平洋铁路这些传统大企业,他们的捐款动机相对简单直接。
这些公司业务遍布全美,需要各种政府许可、面临各种监管要求。
比如通信公司需要频谱牌照,铁路公司需要路权审批,制造企业关心关税和贸易政策。给白宫的项目捐款,就像是买了一份“政治保险”。
万一哪天遇到麻烦,至少有个说话的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连烟草巨头奥驰亚集团和赌场集团硬石国际也在名单上。
这些“争议行业”更需要政府的“理解”和“宽容”,因为他们随时可能面临更严格的健康法规或者道德批评。
不过在这个项目中,纳税人真的不用掏钱吗?
特朗普反复强调“纳税人不会为这个项目花一分钱”,但事情真有这么简单吗?
首先,这些捐款很可能被企业作为“慈善支出”抵税,最终还是从政府税收里扣除了一部分。
白宫拆除东翼、项目监管、后期维护,这些相关支出恐怕很难完全切割开来。
更重要的是,当企业通过捐款获得政策优惠后,受损的往往是公共利益和市场公平竞争,这种隐性成本更难衡量。
其实这座尚未建成的白宫宴会厅,已经成为观察美国政商关系的一面镜子。
它反映了美国政治中越来越明显的“交易性质”,也暴露了普通选民与精英阶层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
前者在为房贷、医保、子女教育发愁,后者却在讨论怎么花3亿美元建一个办派对的地方。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当企业可以通过“捐款”来影响政策时,民主制度的根基是否在动摇。
当最富有的1%可以轻松接近权力中心时,99%的声音还能被听见吗?
当最后一块砖砌上、最后一盏灯点亮,在那金碧辉煌的大厅里举杯的,会是谁?代表的,又是谁?
这个问题,恐怕比建筑本身更值得深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